最新数据显示,与10年前相比,全国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56%。
这个夏天,很多钢铁厂成了小朋友们的“游乐场”。然而曾经这些钢铁厂可都是空气污染的重灾区,人们都避之不及,现在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有两张卫星影像,这张是环境监测卫星在2013年底拍到的河北邢台的一家钢铁厂,可以看到这里被厚厚的雾霾笼罩,几乎看不出厂区轮廓。
总台央视记者王音棋:工业生产曾是空气污染的最大来源之一。现在穿越到10年前的一座钢厂,这是一座露天料场,卡车将铁粉原料直接倾倒在这里,漫天的烟尘简直让人睁不开眼。
那些原料就是在这个车间里通过高温被烧结成型,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这些浓烟的味道太呛人了。
在这样的钢厂走几步,感觉简直无法呼吸,鼻子都要被堵上了,这也就成了我们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首要痛点。
料场上盖起巨大的厂房,将铁粉原料全部包裹其中,露天料场变成全封闭料场,让粉尘再也无法肆意飞扬。
烧结车间建成了先进的烟气过滤装置。能够脱硫、脱硝、脱重金属等污染物,从根本上消除了燃烧烟气污染。
现在,通过智能环保管控平台,对全厂2000多个尘源排放点进行全天候、全流程监测,让整个生产过程的环保治理变得可视、可管、可控。
像这样的绿色钢厂在全国越来越多,不只是污染排放大幅降低,很多工厂甚至还变身成了国家级景区,一起去看看工厂里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绿荫下荡秋千,跟机器人合影,让人意想不到,这样的场景竟然发生在邢台的一家正在生产的钢铁厂里。每到周末,这里都会迎来大批游客,让厂门口的小超市都跟着红火了起来。
超市店主 张红云:现在饮料、冰棍、小朋友的玩具卖得可好了。以前我们这人都不愿来,天总是灰蒙蒙的,空气都呛人,你看现在多好。
如今,这家钢铁厂不仅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还将生产流程展示给游客,来钢厂参观研学、散步遛娃成了附近居民生活的常态。
在厂里工作20多年的赵建卫对于变化深有感触。他带着记者来到高炉出铁场,这里曾是厂区里最脏的地方。
德龙钢铁有限公司炼铁总厂安全员 赵建卫:以前高炉出铁场只要一出铁,高温粉尘,现场弥漫,都是烟雾。职工下班以后满脸特别黑。你看现在改造以后,一点灰尘都没有,特别干净。
曾经这个浓烟滚滚的出铁场,如今,大功率除尘风机将粉尘一网打尽。曾经粉尘漫天的露天料场,变成7座全封闭式环保料场。
曾经靠人工记录的排放数据,变成了智能环保管控平台,每秒采集上千条数据,对300多个生产流程实施智能化控制。
近年来,厂里光是环保改造,就先后投入了40多亿元。那么这么大的投入到底划算不划算?耿力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耿力伟:这个投资很大,但也从另一个角度,促进企业主体设备升级。从2023年到今年,我们品种钢新增了将近40个种类,整体利润率提升10%。钢渣、废气、蒸汽、煤气循环利用,一年给企业增效将近5个亿。
不只是邢台的这家钢铁厂发生着变化。通过大数据检索我们发现,2012年至2015年间,与“钢铁厂”关联最多的是这些词——污染、脏、灰尘、排放超标。而在2017年以后,关联词大幅变化——绿色、环保、低排放。
在这张全国“钢铁版图”上,“绿色工厂”的数量逐年递增,如今已达205家,其中还有26家钢厂被评为国家级景区,成为供市民散步休闲的“城市后花园”。
发生变化的不只是钢铁行业,为了还蓝天给百姓,2013年以来,国家相继展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等,十多年时间,让重污染天数减少超过90%,中国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在这间实验室里,园林工程师正在对几种树叶滞留灰尘的能力进行分析。将这一片小小的树叶放大1200倍,可以看到纵横交错的叶脉间,吸附着空气中的灰尘,PM2.5就包含其中。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赵松婷:这个凸起之间形成的沟槽,比较容易滞留颗粒物。
根据观测和实验,被叶片吸附的灰尘,大约有10%到15%会再次被风吹走,而绝大部分都会被滞留下来。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赵松婷:像有些植物,它可以通过气孔来吸收纳米级的颗粒物。最后一个途径就是随着落叶分解。
园林部门优先选择这些吸尘、抗霾效果好的树种开展种植。十年来,北京新增绿地超过200万亩,这些“城市吸尘器”每年滞留的PM2.5重量超过26万吨。
在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研究团队开发出的这款“电子鼻”,就能精确感知到空气里的气体成分。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科研助理 马义勇:“电子鼻”上面有各种型号的气体传感器,遇到特定成分的气体信号时,以曲线的形式呈现出来。
一条条数据曲线,将气味变得可视化。团队成员利用这样的技术,带着“电子鼻”在城市的一个个公园、绿地中,发现了空气清新的“密码”。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嗅觉计算研究组群负责人 路奇:10年前我们经常能闻到煤烟味,PM10颗粒物的含量非常高。还有像烧焦的火柴头、消毒水的味道,属于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含量很高。现在不仅闻不到这些难闻的气味,并且我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检测到蒎烯、柠檬烯等化合物,这些是属于花草树木所散发出来的芬芳。
气味变迁的背后,是中国空气治理越来越精准的脚步。在北京,一张精密的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网络”,正在细微察觉着这座城市空气的变化。
遥感卫星俯瞰大地,实时捕获空气污染物浓度。大气走航车边走边测,最快5秒就能生成数据,将工业园区和3000多条路网污染情况尽收眼底。20万辆重型柴油车排放路径、2000多个工地、上千家涉气企业都被纳入监测网络,每天汇集上亿条数据,让监管部门以“激光手术”般精准治理。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 谢金开:这些年,北京的PM2.5年均浓度已经从每立方米近90微克下降到30.5微克,让“北京蓝”的“包月、包年”成为常态。
当前,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
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环境治理,可以说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这场跨越十多年的“蓝天保卫战”,不仅让蓝天白云日益增多,也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田相和是成都市的一名摄影爱好者,他被圈内称为“追峰人”。从楼宇间若隐若现的四姑娘山轮廓,到贡嘎群峰上流转的璀璨星河,他用镜头记录下“从成都遥望雪山”的壮美时刻。
摄影爱好者 田相和:这么多年,在成都拍雪山的次数是一年比一年多。最开始一年能拍到几次,去年我就拍到了差不多60次。
想要从成都遥望上百公里的雪山,干净透亮的空气是关键。今年上半年,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46天,同比增加4天。由当地摄影爱好者发布的“观山报告”显示,上半年,成都人45次“推窗见雪山”,创历史新高。
摄影爱好者 田相和:不是我们摄影人独有的雪山,而是广大市民都能享受这个雪山美景。
空气质量越来越好,让“推窗见雪山”成了成都市民的小幸福。而在天津,这样的感受也深入人心。
记者遇到了一个“蓝天摄影社团”。社团发起人、大三学生马志维介绍,他们这个由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团体,共同爱好就是拍摄天空美景。以前想要拍摄清晰的城际线必须“等风来”,现在无人机随时可以起飞创作。
在校大学生 马志维:这组“干净天空”系列的视频点击率很高。好多网友留言问我是在哪拍的,这些点位现在都变成了网红打卡点位了。
如今的中国,蓝天白云已不再是奢望。我们对339个城市,十年间发布的空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每立方米空气中的PM2.5减少了将近40%,随之而来的,每个城市的蓝天平均数增长了22天。
北京市民:原来看见蓝天就想拍照,现在可不是了,有晚霞、彩虹,我们才拍照。现在空气好了,我们审美都提高了。
记者丨李厦 赵旭 董怀文 邵晨 陈凯 李天雷 王烁 孙文啸 王胜东 张伟泽
制作丨张志 徐鹏翔 樊浩 王文蕾 吕泽泓 刘羽琪 张嘉懿 查乙菲 庄亦宁PG电子游戏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