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配送”如何走进现实——来自安徽的调查

  行业动态     |      2025-07-22 16:23

  PG电子游戏下载

“云端配送”如何走进现实——来自安徽的调查

  作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安徽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通过政策引导、场景拓展、设施完善、产业集聚,推动低空物流从概念走向规模化应用。从医疗急救的“空中生命线”到长江船舶的“无停靠补给”,从山区物资高效配送到产业链协同发展,安徽低空物流发展路径究竟有何特别之处?

  随着技术持续迭代,人们对低空运输的憧憬正变成现实。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低空物流等新业态正从概念走向实际应用——无论投递紧急医疗物资,还是山区快速配送,或在恶劣天气中保持稳定起降,都精准契合对物流的及时性要求。当前,在市场需求迫切、技术突破加速、政策强力推动的共同作用下,低空物流展现出巨大潜力,成为各地布局低空经济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安徽通过强化统筹协调、构建政策体系、创新应用场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等措施,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以场景创新带动经济发展,有效推动低空物流高质量发展。

  在安徽省合肥市妇幼保健院,无人机引擎嗡鸣声划破夜空,医护人员迅速上前,从中取出急救所用血浆并送往手术台。合肥送吧飞合低空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宣楠说,“市中心交通拥堵,医院采用无人机运输血浆,为产妇赢得了宝贵救治时间”。

  像这样奔波于合肥诸多医疗机构间,为生命抢出“空中高速”,孙宣楠早已习以为常。其母公司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较早开始在城市开展无人机物流商业运营。凭借先发优势,该公司TR9S物流无人机、RA3物流无人机等产品得到广泛运用,已在全国超40个城市、开辟超过近千条常态化商业运行航线年,送吧飞合低空物流有限公司落地合肥,并将迅蚁科技全国运行监控中心搬至此处,为后续在合肥落地“低空+医疗”场景,丰富“低空+即配”等其他物流场景提供支撑。截至目前,已在合肥开通近百条航线,涉及外卖、药品、快递等领域。这些时速超60公里的“空中精灵”,已实现常态化运行飞行超万架次。

  2024年11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提出要鼓励物流行业与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深度融合,形成物流新模式。“面向未来,物流行业必然会向天空发展。”芜湖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晓康表示,传统物流面临人力成本上升、城乡配送效率瓶颈等挑战,低空物流具有智能化、自动化、机动性强等特性,是破解传统物流困局的极佳选择。

  今年4月,全国首个长江船舶不停航配送服务在芜湖东汇无人机配送服务基地成功首飞。安徽东汇储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国罕介绍,其中型物流无人机可承载40公斤货物,以每秒15米速度稳定飞行,为方圆8公里内的江上货船提供物资补给。“船舶进出港耗时费力。以往下锚后,乘坐交通艇进行物资补给要4小时,如今无人机约30分钟便能送达,无需停船,整体可节省约300元交通成本。”从事船舶运输行业30年的船主凌世才说。

  东汇储运公司一方面借助自有互联网平台与船户对接,另一方面与岸上供应点合作确保物资供应,并与中国电信、中国邮政合作构建5G-A网络保障。截至2025年5月份,该基地已完成947次配送任务,累计总载重量达4.2吨,飞行里程4154公里,飞行时长137小时。“这不仅便利了广大船户,还减少了靠岸频次,对推动长江航运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智慧物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汪国罕说。

  去年11月份,安徽省交通运输厅牵头的“依托长江经济带物流通道助力降本提质增效”项目入选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交通强国专项试点项目,提出有序推动无人机示范应用等举措。

  当前,安徽密集出台政策,通过印发《安徽省航空物流发展规划(2023—2035年)》等系列文件,构建覆盖资金、基建、空域、产业、人才全链条的支持体系,重点强化对通用航空和低空物流的精准扶持。“今年1月份,安徽提出探索无人机融入县乡村三级寄递网络,发展无人机配送、城际运输等新兴物流方式,支持开通无人机物流航线。”安徽省通航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军介绍,安徽积极推广商圈即时配送、山区物资运输等成熟应用场景,并通过调研创新探索跨江吊运、多式联运等新型应用场景,为低空物流发展注入动力。

  去年4月份出台的《安徽省加快培育发展低空经济实施方案(2024—2027年)及若干措施》提出,打造合肥、芜湖两个低空经济核心城市,发挥六安、滁州、马鞍山等市低空制造业配套优势,彰显安庆、宣城等市低空服务业特色,形成双核联动、多点支撑、成片发展的格局。

  在黄山风景区,安徽鸠兹航空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载重100公斤VF180P无人机,仅用6分钟就完成从山下慈光阁运输管理站到山上天海景区近1000米海拔落差的运输。“这款无人机依靠电机驱动,搭配大容量电池和自研飞控系统,绿色环保,能在山区稳定飞行,单次续航时间达3小时。”公司总经理贾利伟介绍。

  经过10多年发展,芜湖已成为全国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国内重要的低空装备基地。2024年,芜湖低空经济产业实现营收463.8亿元,同比增长15.95%。“我们以龙头企业为抓手,沿链做好‘双招双引’,提升产业集聚度,优化产业园区营商环境。”芜湖市湾沚区航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斌表示,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低空应用领域,基本可实现“不出产业园就能自主生产一架飞机”。

  近年来,羲禾航空在螺旋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公司采用高效螺旋桨气动优化设计技术、复合材料螺旋桨桨叶轻量化设计技术等,支撑产品在国内外随多型无人机完成百万飞行小时以上飞行试验。

  今年3月份,芜湖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TD550D无人直升机系统获全国首张无人直升机系统型号合格证。4月份,安徽劲旋风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XF2-T螺旋桨获生产许可证,成为国内率先集齐维修许可证、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的民营通航螺旋桨制造企业。5月份,《安徽省工业级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印发,提出力争2027年全省工业级无人机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处处长任晓凡表示,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单位,强化安全风险意识,推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招引重大项目,提升低空制造业企业智能绿色制造水平,推进低空制造业集聚发展。

  数据显示,2024年安徽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突破550亿元,同比增长约21.3%;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56家,其中规上企业17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家,上市公司9家,基本形成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体,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产业为支撑的低空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安徽省无人机飞行超3217万架次、224万小时,较2023年分别增长61%、48.7%,日均飞行约8.81万架次。梁晓康认为,“安徽低空物流快速发展,得益于解决了‘飞得起’‘飞得稳’等关键问题”。

  飞得起,开放的空域资源是前提。“最初成立安徽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委员会,2023年8月调整为安徽省低空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今年进一步优化为安徽省低空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张军说,他们正不断推动工作重心从空域开放协同向统筹全产业链发展转变。

  当前,安徽省交通运输厅与相关单位建立常态化工作沟通机制,联合东部战区空军出台安徽省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运行工作规范,在关键环节强化军民航协作,加快空域标准化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划设发布84个低空空域、70条航线条年度航线%。

  飞得稳,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是关键。2024年8月份,合肥市邮政公司实现巢湖中庙至姥山岛无人机邮路常态化运行,将数小时的水路运输变成4分钟“空中高速”。

  “低空物流的实现不能光靠企业,空域、起降场所、通信、控制平台等都是无人机安全稳定飞行的前提。”安徽省邮政公司运营管理部总经理柯阳介绍,公司先后与安徽通航控股集团、安徽电信签订低空智慧物流战略合作协议,地方政府开放升降平台场地允许无偿使用,并对企业建设运营的基础设施给予补贴。公司将与各方合作,构建无人场景应用新生态,提升“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今年4月份,合肥发布《合肥市低空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交通强国专项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构建“三网一中心二平台”架构。“以该架构为核心,完善起降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发展信息保障、安全防控、综合管控三类基础设施。”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执行主任程羽告诉记者,合肥还制定了《低空起降基础设施建设导则》,编制相关规划及导则,统一规则和标准。按需规划建设起降平台和场地,划设物流重点航路航线,推动无人机从隔离运行向融合运行升级。

  同时,合肥建设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和智能信息两大体系。低空飞行服务平台集“监视、管理、服务”于一体,由基础设施层、飞行支撑体系、平台层、用户层组成;低空智联网通过通信、导航、监视、气象四类设施覆盖关键区域与航线。“这两大体系为低空物流等场景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保障,能够打造低空物流运营服务平台,优化运力匹配。”程羽说。

  在安庆岳西县大别山区,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落户于此。“岳西县空域干净,试验试飞条件优势明显。”岳西县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飞五表示,基地建成高标准的无人机试验试飞跑道,推进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与企业研发结合,加速项目落地。

  当前,安徽统筹推进国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聚焦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等。截至目前,已建成通用机场9个,在建2个,超100个临时起降点投入运行;累计建成19个ADS-B地面基站和13个VHF甚高频站点,基本实现安徽省500米以上高空区域全方位监视。

  在芜湖多域无人系统技术中心,泡沫板搭建的一人高小屋放置在大厅中央,为新研发的330系列四涵道飞行器模拟飞行空间。“这种无人机体积较小,具备较高安全性稳定性。搭配上两条履带后,可实现陆空两栖两种模态作业,有效提升无人机在应急救援时的环境适应能力。”芜湖多域无人系统技术中心副主任王冬李介绍。

  作为芜湖低空经济研究院下设的科技创新平台,芜湖多域无人系统技术中心由芜湖市政府、北京理工大学共建,是芜湖低空经济领域重要的新型研发机构。“发挥企业市场嗅觉将高校科研成果孵化成产业成果,依靠院士团队将企业技术难题转化成专项科技攻关,在地方政府产业配套下,科技创新落地效率增高。”王冬李说。该中心已开发一系列涵道飞行器产品,研发多项技术,解决无人机多模态环境下安全避障、稳定通信等难题。

  芜湖设立低空经济研究院,按“一院士一主题一中心”模式建设创新平台,鼓励各方对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低空物流通过低空领域技术赋能物流产业,要发展好低空物流,必须抓好低空科技。”梁晓康认为,低空科技融合多项技术,更新迭代快,需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低空经济产业链长、应用场景广阔,涵盖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以及综合服务等领域,提升研发水平,做好产业协同与生态构建至关重要。

  在合肥德智航创科技有限公司,满载续航4小时、飞行高度可达4200米的工业级无人机产品生动体现着技术实力。这支由北航无人机所和民航顶尖实验室专家组建的“国家队”,不断赋能低空经济与国防安全。“我们以平台化研发为支撑,强化大型无人机正向设计能力,不断丰富整机制造范围,为各类客户提供所需产品。”公司创始人梁旭表示,未来将加速全产业链布局,突破中型支线物流无人机关键技术。

  为降低企业科技创新门槛和风险,2024年9月份,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揭牌成立三大研究院,聚焦适航审定、电池技术、空管系统等低空领域堵点难点,通过建平台、定标准、聚产业,强化研究能力。合肥还积极引入优质资源,《合肥市支持低空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提出,对新引进的低空经济新型研发机构给予经费支持。

  当前,安徽建立健全协同高效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支撑平台,集聚头部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构建低空物流运营服务平台,整合数据,创新协同,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健全产业服务标准体系,以科技创新支撑低空经济竞争力提升。(记者 梁 睿 李思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