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业狂赚19亿直接碾压主业!金风科技“炒股”比造风机还赚智元机器人买的上纬新材只是提款机之一!

  行业动态     |      2025-08-21 04:18

  

副业狂赚19亿直接碾压主业!金风科技“炒股”比造风机还赚智元机器人买的上纬新材只是提款机之一!

  自上纬新材宣布“卖身”智元机器人,股价犹如坐上火箭般飙升,从7月初的不足10元一路狂涨至85元,涨幅超过750%。金风投控精准把握时机,在股价高位进行减持,果断套现1.35亿元,并计划继续减持至1210万股。

  这并非金风投控首次在资本市场展现其“点金之手”,其2024年财报显示,全年投资收益高达19.62亿元,甚至超过公司风机主业的18.6亿元净利润。

  上纬新材的案例,只是金风投控庞大投资版图中的一个缩影,也揭示了当前上市公司在主业之外,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利润增长的新趋势。

  上纬新材,一家原本默默无闻的传统化工企业,在2025年7月9日,因一则重磅消息瞬间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公司宣布将“卖身”具身机器人独角兽智元机器人。

  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彻底引爆了上纬新材的股价。从7月9日不足10元的股价,到8月12日飙升至85元,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上纬新材的股价涨幅竟然超过了750%,被市场戏称为“今年最大的妖股”。

  就在这波令人瞠目结舌的股价狂飙中,上纬新材的股东金风投控却开始了“慢悠悠”的减持操作。根据公开信息,自2025年7月9日至8月12日,金风投控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了上纬新材158.44万股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金风投控早在今年5月21日就发布了减持计划,拟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1210.0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3%。

  此次减持,金风投控的理由是出于自身资金需求,提高投资流动性。然而,从减持的时间节点来看,金风投控无疑是精准地把握住了上纬新材股价的“风口”。

  金风投控的持股源自上纬新材上市时获取,成本相对较低。按照8月12日85元的股价计算,金风投控此次减持的158.44万股,至少变现了1479.8万元(按最低价计算),最高可达1.35亿元。

  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从今年6月至今,金风投控已累计减持163.28万股。如果按照当时88.86元/股的最高价计算,单笔减持就能套现1.45亿元。

  更令人玩味的是,金风投控原计划减持1210万股,但截至目前,仅仅完成了约163.28万股,连零头都还没减完。

  这种“慢悠悠”的减持节奏,不禁让人猜测,金风投控是打算细水长流地慢慢套现,还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或许,只有等待下一次公告,才能揭晓这个谜底。

  金风投控的这波操作,无疑是教科书般的精准。在市场情绪高涨、股价被智元机器人概念推向高潮之时,果断出手减持,将账面浮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现金。

  这不仅体现了金风投控作为专业投资机构的敏锐嗅觉和风险控制能力,也再次印证了在资本市场中,时机的重要性。

  上纬新材的股价暴动,为金风投控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提款”机会,也让市场看到了金风投控在投资领域的强大实力。

  如果说上纬新材的减持只是金风投控在资本市场的一次“小试牛刀”,那么其全年高达19.62亿元的投资收益,则彻底揭示了金风投控在投资领域的“野心”和“实力”。

  作为国内风电巨头金风科技旗下的投资平台,金风投控早已不再满足于仅仅围绕风电主业进行投资,而是将触角伸向了更广阔的资本市场,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赚钱机器”。

  根据金风科技2024年财报显示,金风投控已投资持有6家上市公司,年末持仓市值高达17.54亿元。

  更令人惊叹的是,其全年投资收益竟然达到了19.62亿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金风科技当年18.6亿元的归母净利润。

  这意味着,金风投控的投资业务,已经成为了金风科技利润增长的重要引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其传统风电主业的盈利能力。

  这种“不务正业”的投资模式,让金风科技在保持风电领域领先地位的同时,也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了多元化的利润来源。

  金风投控的投资布局,并非盲目撒网,而是有着清晰的逻辑和策略。其投资组合涵盖了多个行业,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等。

  通过对这些潜力行业的精准投资,金风投控不仅分享了被投企业的成长红利,也通过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为金风科技的主业发展提供了协同效应。

  例如,对上纬新材的投资,虽然最终以减持套现为主,但在早期,上纬新材作为新材料企业,也可能与金风科技的风电叶片制造等业务存在潜在的合作空间。

  金风投控的成功,也反映了当前A股市场的一个新趋势: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重视并发展其投资业务。

  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传统主业面临增长瓶颈,通过对外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不仅可以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力。

  金风投控的案例并非孤例。在A股市场,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将投资作为重要的战略布局,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投资收益成为了公司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公司不再仅仅满足于“老实”地做主业,而是积极参与到资本市场中,通过股权投资、产业基金、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例如,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在主业面临增长瓶颈时,会选择投资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通过投资这些高成长性企业,不仅可以分享行业发展的红利,还可以为自身主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人才和市场资源。

  有些公司甚至会设立专门的投资部门或子公司,配备专业的投资团队,像PE/VC机构一样,在市场上寻找优质的投资标的。

  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则通过设立产业基金的方式,与专业的投资机构合作,共同投资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分散投资风险,还可以利用专业机构的资源和经验,提高投资的成功率。通过产业基金,上市公司可以更灵活地参与到股权投资中,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

  此外,并购重组也是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布局的重要方式。通过并购,上市公司可以快速获取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实现规模扩张和业务多元化。

  近年来,A股市场涌现出大量成功的PG电子官方平台并购案例,例如广东宏大拟收购雪峰科技,旨在实现产业整合升级。这些案例的背后,都离不开上市公司对投资机会的精准把握和对并购整合能力的有效运用。

  上市公司玩投资,并非简单的“炒股”,而是基于战略考量和产业协同的长期布局。它们的目标不仅仅是短期的财务收益,更重要的是通过投资,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这种新路数,使得上市公司不再仅仅是生产型企业,更是资本运作的高手。它们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产业背景和品牌影响力,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然,上市公司进行投资也面临着挑战。市场波动、投资风险、监管政策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