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位于珠江三角洲伶仃洋海域,是世界级的“桥、岛、隧、水下互通”跨海集群工程,也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核心交通枢纽工程。 (资料图片)
2010年8月26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获批,正式拉开前海开发开放序幕。15年来,前海始终坚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在制度创新、深港融合、对外开放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最浓缩最精华的核心引擎”之一。
截至目前,《前海规划》提出的271项任务已落地99项、占比36.5%,172项加快推进中;在全国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105项,连续4年蝉联全国自由贸易试验片区制度创新指数第一。
从首创企业开办“双录签名”“商事登记行政确认制”等系列改革,探索形成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优势叠加、边界清晰、权责对等的新型区域治理模式,到发布国内首个跨境信用互认标准,探索设立公平竞争委员会,出台全国首部区域性投资者保护条例,再到率先建设深港数据跨境安全便捷通道、跨境数据验证平台,成立全国首个跨境知识产权联盟,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犹如一把把“金钥匙”,打开了前海高质量发展的大门。
“前海不仅是政策的先行区,更是企业敢想敢试的放大器。前海优质的政务服务、对企业创新的关注与支持等,都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为集团数字化升级提供了沃土。” 深圳乘乘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詹少妹告诉记者,公司围绕蛋品供应链流通、数字化平台建设及生物科技研发三大板块,形成了从原材料采购、养殖升级、供应链管理到终端销售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日均发货超7万件,覆盖全国6.5万余家养殖场和渠道客户,成为国内蛋鸡产业龙头企业。
截至目前,前海注册企业数量超20万家,集聚独角兽企业1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84家。前海已逐步构建起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具有前海特点、深港特色、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数据显示,2024年,前海合作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884.4亿元,同比增长7.5%,占前海地区生产总值63%;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8.7%,占比65.5%。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二十一世纪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想表示,前海以制度破题,以开放拓局,通过制度创新与改革开放的深度耦合,持续激活发展动能,形成了独具前海特色的“开放—创新—增长”的正向循环模式。
如今,前海已成为中国发展最快、质量最高、效益最好的区域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前海合作区实际使用外资26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691亿元,分别是成立之初的117倍、93倍。今年上半年,前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5.2亿元。“一年一个样”的前海继续保持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前海,因深港合作而生,因深港携手而兴。15年来,前海始终把促进深港融合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近年来,前海联动香港共同发布知识产权、风投创投等政策措施,率先实践“港资港法”“港资港仲裁”并拓展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开通港澳跨境巴士、海运客轮及跨境直升机航线家国际学校,在校港籍学生2200名,占比40%;打造国际化港风港味街区,促进深港生活性服务业规则衔接等,深港两地已逐步在经济、社会、民生等领域实现深度融合。
朗思传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仅用近5年的时间,便实现了从“0到1”的裂变式成长,成为一家营收千万元级的前沿科技企业,年复合增长率达80%。“前海的吸引力不仅在于浓厚的科创氛围与完善的商业配套,更在于其为港人创业打造的成熟生态——政策支持精准、深港联动便利。”朗思科技创始人许可博士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港澳籍员工11人,深港团队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创新基因。朗思科技在超高灵敏度激光传感技术研发与应用领域持续突破,累计获得28项专利,并成功将产品应用从早期单一环境监测拓展至能源、氢能等领域。
朗思科技所在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也成为香港青年来内地创新创业的首选地。2024年,在梦工场建立10周年之际,正式推出“1元创新坊、5亿元资金扶持、1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的“1510”计划,服务港资港企发展、助力香港青年圆梦。截至今年7月31日,梦工场在园团队535支,累计培育孵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9家。连续9年举办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参与的香港项目累计超2500个。
7月6日,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前海)正式揭牌,立足打造全要素、综合型应用场景创新中心,着力破解技术创新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通过强化与梦工场、“深港汇”双向总部基地、前海出海e站通等平台载体联动,探索“香港研发+前海验证+湾区推广”模式,助力大湾区建设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对于港澳专业人士而言,“执业资格认可难”曾是阻碍其在内地执业与发展的首要难题。近年来,前海深入推动跨境执业便利化,试点拓宽跨境便利执业范围,为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执业松绑。截至目前,前海已出台工程建设、涉税服务、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执业备案管理办法,注册建筑师、税务师、导游等26类港澳专业人士可在前海便利执业,累计1147人完成备案。目前,在前海工作和生活的港人超1.2万人。
今年2月,《前海建设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2025年行动方案》印发,力争推动香港居民在前海就业生活更加便利,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强化,市场一体化进程显著推进,一批标志性、带动效应强的项目加速落地。
开放不止步,创新无终点。前海坚持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深化金融、数据跨境、医疗等领域的制度型开放,努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最佳联结点。
在贸易领域,前海在全国率先试点“一线直通、智联监管”等模式,外商独资增值电信企业获批开展电信业务,境外艺术品实现在前海保税展示。前海联合交易中心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超千亿元。在航运领域,前海积极推进“中国前海”船籍港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改革,“创新码头口岸中转便捷通关模式”等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获批全国首个经海关核准的水上游艇保税港区,粤港澳游艇“自由行”艇次占大湾区98%。在金融领域,前海积极推进落实“金融支持前海30条”,已形成“不落地购汇”等14项全国“首创”“首批”创新成果,落地全国首家“双牌照”银行等多个“全国首家”金融机构。前海自由贸易(FT)账户跨境收支达1.15万亿元。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入驻金融机构超500家。
“改革的确定性”成为外资扎根前海的“定心丸”。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前海合作区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23.26亿元,同比增长15.9%,占深圳市的59%。目前已有超过1.2万家外资企业在前海落户;在前海工作的外国人才达3316人;在前海生活的外国人才5354人,占深圳市的20%。
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前海还着力推动企业“走出去”。2024年7月25日,深圳企业海外综合服务平台——前海出海e站通正式上线。前海出海e站通负责人何洋表示,平台汇聚了超过200家专业服务机构,提供投资咨询、金融财税、法律知产、人力资源、认证检测、仓储物流、海外选址、品牌推广等企业出海所需全过程、全领域服务,累计服务案例超100个。与40家境外园区建立合作关系,覆盖32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平台线万人次。
何洋介绍,截至今年上半年,平台累计组织240家企业参加港澳各类展会活动5次,促成11项合作意向、金额超2亿元;推动赴港投资项目46个,金额6.0亿美元;成功助力湖南、江苏、河北、厦门等8地60余家企业踏上国际征程;通过“园区+企业”精准对接模式,助力海外园区对接投资意向企业20家。
成立于2017年的深圳前海粤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如今已成长为集信息、交易、物流、金融、机器人于一体的全球农产品冷链供应链科技综合平台。“前海管理局从产业合作、资本对接、政策扶持等多维度为公司出海提供支持。”前海粤十轮值董事长史伟琦介绍,今年上半年,公司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超151%,已服务全球超5700万吨冷链园区容量,数字化冷链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接下来,公司计划在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区域设立15个海外服务中心,通过“数字底座+智能装备”模式,构建覆盖全球农产品主产区的数字基础设施网络,助推中国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和国外优质农产品“引进来”。
“我们将持续提升前海的香港味、国际范、滨海风、现代化和未来感,着力构筑国际服务圈,营造国际创新圈,打造国际生活圈,扩大国际朋友圈。”深圳市委常委、前海合作区党工委书记,前海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守睿表示,前海将持续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做强做优前海出海e站通,帮助企业更好开拓国际市场,完善构建以香港高校转化平台为支撑的前海产业创新生态,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前海国际化建设水平,深化对外合作交流。(经济日报记者 杨阳腾)PG电子手机版PG电子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