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资本之王,永远在别人恐惧时贪婪。”黑石集团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史蒂夫·施瓦茨曼曾这样形容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的投资哲学。在多变的全球经济格局中,黑石的众多投资都印证了这一生存策略。
美国投资基金黑石集团是全球最知名的另类投资公司,发展40年里资产管理规模逾万亿美元。黑石稳健的增长策略不仅体现在市场繁荣期,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资产管理能力也保证它能在金融动荡时期稳定航行。正因如此,黑石的投资走向也被市场视为洞悉未来投资新趋势和模式的“窗口”。
最近黑石的一桩收购也受到外界关注:当地时间8月6日,黑石集团官网宣布,其有意以5070亿日元(约35亿美元),通过私募与集团内其他投资工具对日本IT巨头TechnoPro发起要约收购,该收购或成为黑石在日本最大的一笔交易。据了解,这一收购价较TechnoPro近期股价溢价超25%,交易预计会在今年第四季度完成。
一次次购入日本资产,这些投资在黑石的全球棋局中占据怎样的位置?从更广的角度看,近年来,日本股市保持稳步上涨,叠加黑石、巴菲特等外资持续加仓日本,“日本资产热”背后着有怎样的逻辑?
黑石官网显示,被收购的TechnoPro是日本领先的IT服务供应商,具体而言是工程与技术人员外包的提供商,主要为日本大型企业提供IT硬件和软件的开发及产品研发解决方案。该公司拥有28000多名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服务的客户超2500家,涵盖汽车、IT服务、半导体等多个行业。它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善诚科技,专注于应用软件开发,嵌入式开发,机械及电气设计等核心技术,服务100多家客户。
摩根士丹利有分析认为,这项交易对日本技术服务行业是一剂强心针,黑石出手说明市场高度重视工程人力平台的长期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黑石以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相较于TechnoPro近期的股价溢价显著。
“日本当前的通缩环境对企业估值形成长期破坏,尤其是TechnoPro这类新兴技术企业,受制于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制度改革、资金获取渠道有限等因素,因此这家公司的估值很可能是被低估的,”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分析称,黑石开启这场巨资收购主要有两大推动力,“首先,是它看好亚洲市场的发展潜力,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亚洲市场处在价值被低估的环境;其次,美国通过高关税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未来美国市场可能会出现萎缩,符合黑石‘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多元化投资理念,而且它会把目光放在更具有成长性的产业上。”
在孙立坚看来,黑石挑选TechnoPro这个标的绝非偶然。他分析称,以本田、索尼为代表的日本大企业,有着可观的海外资产存量优势,但它们很早就意识到,如果要守住市场份额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如今,日本企业已经进入技术更新换代、推动加强全球竞争力的阶段,且日本大企业倾向技术闭环,也正因如此,黑石看到了未来TechnoPro为日本大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的巨量需求。
业界普遍认为,这笔交易可谓是一拍即合。这一点,从收购双方对收购的表态就可见一斑。
黑石日本私募股权业务负责人Atsuhiko Sakamoto表示:“这与我们投资日本未来的战略高度契合。我们正投资于一家高质量的IT服务提供商,而它将受益于经济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期待能发挥黑石在规模、资源以及IT服务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全方位专业能力,助力TechnoPro加速增长、持续取得成功。”
TechnoPro社长、代表董事兼首席执行官Takeshi Yagi则称,黑石在人工智能和数字化领域拥有卓越的业绩记录,对全球科技趋势有着深刻洞察,通过与黑石合作,TechnoPro有信心迈向更高的成功巅峰。
“这笔交易算是黑石近年来聚焦AI战略的重要构成,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产业。”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张玉来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作为世界著名的投资公司,显然不会错失这种时代性的投资机遇。
黑石集团敏锐地捕捉到AI飞速发展的趋势,很早便将目光聚焦于AI基础设施领域,近五年收购AI数据运营中心的动作频频。正如黑石全球联席首席投资官Ken Caplan所言:“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而我们要做输油管道的拥有者。”
近年来,日本也加强了对半导体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投资,但当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TechnoPro这样的企业也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
孙立坚认为,对于这一桩收购,TechnoPro必然考虑到黑石本身拥有的强大技术资源,“借助黑石的全资收购,TechnoPro可以获得所需的资金与资源支持,包括日本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红利,而黑石也可以借助TechnoPro的技术渠道整合全球资源,形成‘技术加资本’的组合方式,实现其资本增值与技术扩张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黑石的这笔交易还抓住了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推动企业退市和私有化的契机。近年来,东京证交所推动一系列公司治理改革,要求上市公司追求提升股东回报、改善估值,削减过度交叉持股等目标。在此背景下,不少日本企业被投资基金收购后退市,有些则为了应对上市成本增加和股东要求提高派系等,选择管理层收购交易。
“黑石正是抓住了这一波退市和私有化潮,对这部分面临制度调整但仍具备强大技术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溢价收购。”孙立坚说。
上世纪90年代,黑石集团开始进军日本房地产业务,并通过收购东京中心酒店“试水”。为了进一步扩大业务,2008年黑石在日本设立办事处。之后的十余年里,受益于日元贬值、企业治理改革吸引外资等因素,黑石不停地在日本购入资产,收购目标包括酒店和数据中心等资产。
早年间,黑石就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杠杆收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日本市场它同样沿用这套策略。据了解,黑石曾在疫情期间花费约75亿美元购买日本的商业资产,并在2022年中期开始陆续出售。据悉,2022年黑石共出售了45亿美元的资产,这些交易为黑石带去了不菲利润。随着日本旅游业在2023年复苏,黑石在日本的投资再度变得活跃。有数据显示,去年黑石在日本的房地产和私募股权业务交易额达到约77亿美元。同年,黑石购入东京的一个多功能综合物业,成为外资在日本进行的最大规模房地产收购交易。
与此同时,黑石不断拓展业务边界,探索多元化的投资策略。除了商业地产项目,黑石还收购日本的医疗保健行业企业,成为近年来日本该行业中最活跃的大型私募股权投资集团。
若加上TechnoPro这笔收购,黑石在日本已经完成了七笔私募股权投资。截至目前,黑石在日本的投资赛道涵盖商业地产、生物制药、IT服务和数据中心等,黑石的资本版图从传统的不动产投资转向“AI+数据中心+清洁能源+生命科学+体验经济”的全方位布局。
孙立坚分析称,黑石之所以聚焦投资日本的不动产领域,是因为它看重日本作为亚洲经济的一个核心区地位,尤其是东京房地产的稀缺性与高净值人群的聚集效应。其次,是在医疗健康板块,众所周知,日本的少子老龄化突出,该国在医疗器械、高端诊疗和基础医学研究方面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与临床资源,黑石看准了这一被长期低估的市场,进入医疗健康领域不仅是为了在日本市场实现盈利,也是面向未来亚洲老龄化市场的协同布局。
面对AI赛道的蓬勃发展,“嗅觉”灵敏的黑石自然不会错过。去年,黑石以160亿美元收购亚太地区最大的数据中心平台AirTrunk,布局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核心市场。
“半导体与IT产业则是黑石集团战略卡位的重点。”孙立坚表示,日本虽然近年来在全球半导体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但在材料、设备及部分关键工艺领域仍保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加上政府给予的大规模税收减免与政策扶持,使得黑石在这一市场上占据明显的优势。而在AI和自动化领域,日本大型企业面临技术迭代压力,黑石凭借自身在AI、算力和云基础设施的既有优势,正好与日本的技术需求形成互补,实现这个行业残酷竞争中“战略卡位”的效果。
为进一步扩大在日本市场的业务范围,今年5月,黑石宣布将在日本扩大私人资产基金的销售渠道,并计划于2025年底推出一只专注于投资日元资产的日元基金。
在孙立坚看来,这一日元基金不仅仅是黑石集团自身资金的补充渠道,更是其在资产证券化与衍生品设计能力上的体现。黑石利用自身私募投资的资产基础,将其打包为资产证券化产品,再通过理财基金的形式推向银行端和高净值客户群体。他分析称,这种做法一方面把融资风险向市场端转移,另一方面也阻隔了未来潜在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如今日本的投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自2020年,日本开始逐步放宽外资持股的限制。孙立坚观察发现,过去,日本对金融市场尤其是外资流入有较多限制,但在全球金融低迷与国内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日本政府也在主动求变,希望通过引入像黑石这样的外资力量,带动其国内企业发展,“黑石趁势推出本币基金,不仅契合日本政策转向,也以更容易低融资成本获得了在地投资优势。”
据数据研究公司Altrata的统计,日本的高净值个人数量位居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中国和德国。据日本政府估计,日本公民持有约 13 万亿美元的个人金融资产。其中约50%为现金和低收益银行存款。此前,日本政府曾表示鼓励先进的资产管理,并吸引新的参与者。对黑石来说,这会是极大的发展机遇。
黑石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孙立坚认为,黑石对TechnoPro的收购不仅是对一个优质技术服务平台的资本投入,更是希望借其进入日本市场,向外辐射整合其在亚洲其他市场的技术研发与资源,形成具有协同效应的产业链闭环,这也是它聚焦链接市场和资源的“亚洲战略”。
伴随着资本版图发生剧变,可以看出,黑石集团这家另类的投资公司还想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占据更核心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