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奕派科技的技术挂帅不只是战略更是汽车业的必答题

  行业动态     |      2025-08-04 22:25

  前几天看了奕派科技战略发布会,我突然感到一阵欣喜,作为央企的东风,合并了奕派、风神、纳米,推出了东风奕派科技公司,汽车行业竞争混战过后,终于是要回归“制造业本质”了吗?

  其实整场发布会的重点其实就四个字,“技术挂帅”。但这个概念实在是有些模糊,那今天就结合汽车行业这几年的发展变化以及本次的发布会内容和朋友们好好聊聊,“技术挂帅”到底是什么,东风这波操作又是图什么?

  要聊透技术挂帅,得先看新势力这几年的变化。早期新能源市场就像个抽象的概念战场,找代工厂攒车、采购现成电池电机、套个智能座舱壳子,再喊几句用户思维,就能圈一波关注。

  但这两年消费者醒过味来了,那些个冰箱彩电大沙发好像能谁都能堆,真能解决痛点的技术,不是谁都有。

  朋友们大可看看现在活得好的几个头部玩家,谁不是把握着几个核心技术,比如特斯拉靠4680电池、FSD算法压成本、提体验;比亚迪靠刀片电池、DM-i混动在混动市场筑墙;问界靠华为智驾和鸿蒙座舱逆袭。这些技术可不是锦上添花这么简单,是真真实实决定用户体验的“胜负手”。

  反过来,只靠“堆配置讲故事”的品牌,要么在价格战里垮掉,要么因核心技术依赖供应商,迭代慢半拍。这就是现状,从“流量驱动”转向“技术驱动”,技术成了筛掉玩家的第一把尺子。

  故而东风高举技术挂帅,这不是跟风,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背后有三个绕不开的逻辑。

  打个比方,十多万这个价位,尺寸、配置、续航,除了车型不同,表现其实都大差不差,即便是消费者用更低的价格得到了以往不敢想象的用车体验,但看的多了还是会麻木,会选择困难。

  这时候,技术成了唯一能撕开市场的突破口。比如充电速度,都叫快充,但东风奕派的1200V超高压架构,匹配三万转电机后可实现12C快充,能做到常温下5分钟充电跑450公里。这不是简单升级硬件,要电机、电控、电池管理系统协同创新。电机3万转意味着散热、轴承精度突破极限,12C快充对电池一致性、热稳定性要求极高,普通电池根本扛不住瞬时大电流冲击。

  再比如车身安全,都叫高强度钢,但东风用的是2200MPa热成型钢做关键部位,指甲盖大小面积就能承22吨,还掏出了全球首个自有16000吨一体化压铸设备,可以把245个零件压成一块,使得车身扭转刚度达50000N・m/deg,抗扭变形能力是传统车身的3倍。这带来的不只是参数,是实际碰撞中的生存概率,这些是用户能直观感受到的安全感。

  参数内卷到极致,只有技术创新能创造“别人做不到”的体验。这就是东风把“六大技术基座”放战略最前面的原因,靠技术筑差异化的墙。

  早期智能化靠拿来主义就能混过去,买个第三方智驾方案、采购个高通8155芯片、搭现成语音助手,智能座舱这就成了。但现在用户要求升级了,不仅要能对话,还要懂意图;不仅要能导航,还要会避坑;不仅要有功能,还要够安全。这时候“拿来主义”的短板暴露了。

  反观东风的天元智驾,从T100的基础高速NOA到T1000的车路云协同,是1.2万研发人员磨出来、需要持续路测和算法迭代的。智能座舱也一样。天元智舱3.0用8295P/8397芯片,算力比8155提了好几倍,但更关键的是“软实力”:接入豆包和DeepSeek大模型后,语音助手还能聊育儿、讲股票、写工作总结,这些场景化能力,需要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不是简单执行指令。据说2026年还会推出有实体、可携带的“车载智能体”,这背后都是AI算法的自研突破。

  所以智能化深水区,自研能力是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东风集团研发投入超过500亿、专利创新指数连续三年蝉联行业第一,这些都不是成本,而是未来长期主义的门票。

  中国车企出海,早过了“靠低价抢市场”的阶段。现在进欧美、东南亚主流市场,拼的是技术合规性、本地化适配、全产业链韧性。

  比如欧盟“碳关税”(CBAM),2026年起进口电动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必须低于欧盟标准,否则加征高额关税。这意味着整车、电池、电机、芯片供应链都要符合碳足迹要求。但东风量子架构兼容纯电、增程、混动,可通过轻量化、高效电驱降能耗,从源头满足标准。再比如东南亚市场雨季多、路况复杂,用户对涉水安全和耐用性要求高。而东风马赫电池则是通过了海水浸泡、枪击测试、高空跌落。这都是技术带来的准入资格。

  更关键的是产业链输出。东风计划2030年海外本地化制造达50%以上,这就需要在当地建工厂、搭供应链,但没有核心技术,本地化就是“空中楼阁”。而6000吨一体化压铸设备能提效率、减依赖,马赫动力模块化设计又能让同一款发动机适配左舵右舵,大大降低了降海外工厂改造难度。所以全球化真正拼的根本不是销量,而是技术标准输出。

  看完技术挂帅的必要性,我们再回看东风奕派的发布会,会发现所有动作都围绕技术落地,不把技术藏在实验室,而是变成用户能摸到、用到的产品。

  东风整合奕派、风神、纳米,核心不是多一个“新公司”,而是让技术资源高效流动。奕派主打“高端智能”;风神瞄准“主流家庭”;纳米聚焦“年轻市场”。这种分工最直观的就是避免内耗,以前三个品牌可能各搞一套智能座舱,现在统一用天元智舱基座,研发成本更低,迭代反而更快。这是就是技术挂帅的组织保障,让技术成品牌协同的纽带,而非各自为战的壁垒。

  PG电子网页版

  东风和华为的合作更是王炸,但价值不在贴标,而在深度绑定。产品开发阶段,华为智驾、座舱团队就和东风工程师一起磨合了,而且这种合作是有延续性的,2023年跟岚图验证高端技术,2024年跟猛士探索越野场景,2025年跟奕派深化主流应用,一步步把华为技术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2026年首款合作车上市,最值得期待的不是华为技术的堆砌,而是东风理解+华为技术的化学反应。

  新势力混战证明没技术根基的爆款火不久、靠概念的风口迟早熄。当然,技术投入不等于成功,最终还是得看这些技术能不能变成用户获得感。

  但至少这场发布会,东风抓住了行业核心逻辑,汽车从“机械产品”向“智能终端”进化的关键期,技术不仅是“护城河”,更是“发动机”。谁能把技术投入变成用户体验提升,谁就能在接下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历经风沙与星辰的洗礼,N35线这场横贯死亡与生机的穿越之旅终告落幕。当GPS信号重新被文明世界捕获,这段用油箱丈量自由的史诗,终化作仪表盘上一串褪色的轨迹。下一站,或许仍是远方。

  PG电子网页版

  北京现代正式向行业发出《新质力造车安全白皮书》倡议,呼吁新能源汽车行业回归安全本质,建立可量化的全球安全标准体系

  温度最低风量最大!全新MG4 VS 海豚 VS SU7烈日PK,谁降温快

  北京现代以一场全球首个厂商对媒体开放的“真”实测活动,向世人展示了何为“真质力”造车。这不是浮夸的营销口号,而是以全球标准为尺、以真实数据为证的硬核宣言。

  8月3日,“吉行中国・驭夏” 2025吉利汽车夏日纳凉企划主题活动在贵阳阿尔法皮划艇基地举办,打造了一场非凡客户体验。将星越 L 与 ICON 巧克力两款明星车型的卓越性能与皮划艇运动的激情活力完美融合,为客户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夏日体验。

  这个暑期,电影《长安的荔枝》上线热映,银幕上演绎着唐代荔枝使跨越五千里的全力奔赴,银幕外一场穿越时空的“鲜荔竞速”也同步上演:2025年7月25日至27日,方程豹钛3车队化身“当代荔枝使”,满载岭南荔枝,从增城荔园出发,途经长沙、武汉豹能驿站,为当地豹友送上福荔,全程近2000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