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山东天岳先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公司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这标志着这家碳化硅衬底制造商即将实现A股和港股双重上市。
天岳先进的创始人宗艳民从济南灯泡厂的下岗工人起步,先是通过销售挖掘机赚取第一桶金,46岁时再次转身进入半导体材料领域。2022年天岳先进登陆科创板后,宗艳民凭借130亿元财富登上济南首富之位。
目前,天岳先进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碳化硅衬底供应商,在全球市场份额达到16.7%。
财务数据则显示,天岳先进在经历两年亏损后于2024年实现扭亏,全年净利润达1.79亿元。海外业务表现尤为亮眼,2023年境外收入4.11亿元,毛利率高达28.95%,远超国内业务水平。
碳化硅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核心材料,在新能源汽车800V高压平台和AI数据中心建设中需求激增。天岳先进选择赴港上市,意图借助国际资本市场加速海外布局,与美国龙头企业Wolfspeed展开更直接的竞争。
济南灯泡厂倒闭后,宗艳民敏锐捕捉到基建热潮机遇,通过代理沃尔沃挖掘机迅速积累财富。2002年成立的济南天业工程机械公司巅峰时期年销售额超过30亿元,为其后续转型提供了雄厚资金基础。
2010年,宗艳民的转折点再次到来,在得知山东大学蒋民华院士的碳化硅单晶技术缺乏产业化平台,他判断出这项技术的巨大价值。随即斥资购买技术专利,创办天岳先进,开始在美欧日企业主导的碳化硅领域寻求突破。
碳化硅衬底是制造高性能半导体器件的基础材料。简单来说,它就像是高楼大厦的地基,后续的半导体器件结构(外延层、晶体管等)都需要制造在这个衬底之上。
所以,碳化硅衬底制造技术壁垒极高,涉及原料提纯、晶体生长、缺陷控制、衬底加工等多个环节。天岳先进成立初期,全球市场几乎被美国Cree公司(现Wolfspeed)垄断,中国企业在主要厂商名单中排不上名次。
技术攻关过程异常艰难,宗艳民组建十多个创新小组,累计投入超过12亿元,进行近万次试验,最终掌握了碳化硅单晶生长炉制造、晶体切割研磨抛光等核心技术。这种持续高强度投入在很长时间内并未产生明显回报,但为后续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真正的突破出现在近几年,根据日本富士经济机构数据,天岳先进在导电型碳化硅衬底市场已超越美国Coherent公司,位居全球第二。2024年公司更是率先推出12英寸碳化硅衬底产品,在某些技术指标上实现了对欧美企业的超越。
华为哈勃投资在2019年的入股为天岳先进发展注入强心剂。这不仅带来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产业链协同机会。此后上汽集团、宁德时代、广汽集团、小鹏汽车等产业巨头纷纷参与战略配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支撑体系。
天岳先进的业绩波动反映了碳化硅行业的周期性特征。2022年A股上市后公司立即陷入亏损,营收从上市前的4.94亿元下滑至4.17亿元,净利润更是从8995万元转为亏损1.76亿元。2023年虽然营收大幅增长至12.51亿元,但仍亏损4572万元。
转机在2024年到来,天岳先进全年营收增长至17.68亿元,净利润达到1.79亿元,成功实现扭亏。
业绩改善主要源于产能释放和成本控制能力提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天岳先进盈利模式依然是以量补价,碳化硅衬底平均售价从2022年的每片5110元下降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4185元。
海外市场正成为天岳先进的战略重点。2023年境外收入同比暴增822%,占总营收比例32.85%,2024年境外收入达8.40亿元,同比增长104.43%,占总营收比例提升至47.53%。
更关键的是,天岳先进2024年海外业务毛利率达到42.05%,几乎是国内业务20.8%毛利率的2倍,成为公司主要利润来源。
客户结构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截至2025年3月,天岳先进已与全球前十大功率半导体制造商中超过半数建立合作关系。英飞凌、博世等欧洲巨头成为重要客户,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获得广泛认可。
如今,美国Wolfspeed虽然仍占据领先地位,但连续十个财年亏损,2024财年净亏损高达8.64亿美元,经营压力巨大。相比之下,天岳先进已实现稳定盈利,在成本控制和规模化生产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
天岳先进原计划通过定增募资3亿元用于8英寸车规级碳化硅衬底技术提升,但在筹划8个月后选择终止,转而启动港股上市计划。这一战略调整反映出公司对国际化布局的迫切需求和对全球竞争的充分准备。
在新能源汽车普及和AI产业爆发的双重驱动下,碳化硅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根据Yole预测,2027年全球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规模将达到62.97亿美元。
天岳先进选择此时赴港上市,显然是要在这一轮产业浪潮中抢占更大份额,向全球第一的目标发起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