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号:奇观背后是品牌的价值输出

  行业动态     |      2025-07-21 14:39

  最近,南京西路兴业太古汇赫然出现了一艘路易威登巨轮,令人瞠目的同时,引发了巨大的人流与海量的话题,成为现象级的商业事件。

  从建筑的角度讲,这首长114.5米、高30米、总面积达1600平方米的巨轮,在人们毫无思想准备的前提下,突然出现在上海市中心最繁华的区域,其在视觉冲击力上堪称奇观。它是如此具象化,又是如此具有象征性,似乎在公开表露路易威登将与中国市场一起乘风破浪的决心。

  商业专家的说法是:“新消费时代下,消费者需求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越来越注重品牌所代表的文化和情感价值,而非单纯的产品功能。‘路易号’通过打造互动式体验、沉浸式消费场景等,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让购物成为一种社交和享受的过程。”

  此次,路易威登为何一改他们之前在纽约、巴黎以“临时施工围挡”作为品牌大楼的做法,而是真金白银,花大手笔投入,设计建造了一个具有地标性的实在构筑物?

  表象之后,其实是这个品牌的一种价值输出。作为国际顶级品牌,路易威登有着灵敏的商业嗅觉,在他们看来,上海拥有中国最成熟、最有判断力的中等收入消费群体,这群人是中国经济真正的品质引擎。他们出国旅行,了解全球市场。他们懂得什么是品牌,什么是设计,什么是文化主张。他们不会盲目追逐价格战,而是追求生活质量。真正的商业模式是要通过上海这样的中等收入人群密度最高、消费判断力最成熟的市场来检验的,能在上海被认可,才算是真正的价值形成。

  因此,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商业营销活动,本质上其实是一次价值的再确认。路易威登通过这波巨轮式营销,实现了传递品牌文化内涵与价值,获得消费者价值认同,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黏性的目的。

  联想到不久前,我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了“贝聿铭:人生如建筑”的展览。作为杰出的美籍华裔建筑师,此前,我对贝聿铭应该说已经有了不少了解,但通过此次展览,我更深入知晓了他那些代表性作品背后的价值与逻辑。

  比如说卢浮宫金字塔,这个项目是贝聿铭职业生涯中的高光时刻,以往的宣传与推介中,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贝聿铭作为美籍华裔这样一个文化身份,如何在具有文化优越感的法国获得这样一个位于巴黎核心地带的国家级重大项目设计权的?二是贝氏如何为金字塔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造型赋予其现代意义?

  但通过这个展览,我才深刻地感受到,其实贝聿铭在设计卢浮宫金字塔之前,已经完成了美国国家博物馆,对现代艺术博物馆有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和认识。贝聿铭的卢浮宫金字塔,不仅在于美学创新,更体现了深层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

  首先,是他将金字塔以玻璃和钢的简约几何形态嵌入卢浮宫古典建筑群,既保留了卢浮宫作为历史象征的庄严性,又以透明的现代结构避免对古典建筑的视觉压迫。他这种对历史的“谦逊介入”,体现出东方哲学“和而不同”的非对抗性共生策略和价值理念。

  其次,贝聿铭没有停留在“入口拥挤”这个表象上去解决问题,而是从根本上去解决原有建筑内部空间比例不合理的顽疾。他通过地下化策略增加功能空间,新增了将近五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用于储藏、修复、设备、餐厅、报告厅、接待区、洗手间等基础性设施,从而使卢浮宫的辅助功能空间与展览空间大致相等,这是所有现代艺术博物馆必须保有的空间比例。

  再有,贝聿铭重新组织和简化了参观动线,将金字塔作为地下大厅的采光顶,把原本分散的入口整合为一个公共空间,从原来参观三个展馆得走800米,现在只需走50米,并有效地强化三个展馆的独立性。将原本分散的参观路线整合为高效网络,实现功能重组和流线革新,体现“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主义价值观,最终让卢浮宫实现了一次华丽的转身与升级,从一个历史性的皇家建筑彻底转变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博物馆。观众在卢浮宫的停留时间从1.5个小时延长到3.5小时,游客的数量也提升了300%。

  贝聿铭的案例说明,真正的创新需要勇气挑战成见,可以通过抽象、技术和功能性创新,成为激活历史场所的“催化剂”,但必须根植于对场所精神的深刻理解,并通过调和现代建筑的技术进步与社会理想,使其与项目所在地的文化历史脉络深度对话。

  事实上,这一设计理念与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后续如大英博物馆中庭、柏林博物馆岛等项目的改造思路。

  上个世纪50年代,柯布西耶在设计日本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时,以“无限成长博物馆”作为他核心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观。柯氏的“无限成长”是以正方形为基本模块,以数螺旋线方式向外无限扩展,形成自相似的生长结构。

  柯布西耶认为这种几何形态既符合自然法则(如贝壳、星系),又能满足功能弹性。同时,利用模块化单元,即每个新增展厅都与原有结构成比例衔接,避免传统扩建导致的风格断裂。

  柯氏将建筑分为永久性结构与临时性展陈空间,前者作为“骨骼”固定,后者可随需求自由调整或延伸。而在螺旋中心设置永久性设施,比如库房、办公等,外围展厅如星系般环绕,确保运营核心不受扩建干扰,这些便是柯布西耶设计理念上的高明之处。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他就在用发展的眼光,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预留规划与空间,这种开放性、前瞻性与预见性,也是对原本精英主义主导下的博物馆封闭性的一种抵抗。

  回过头来,就路易号停泊上海背后的意义而言,上海作为商业的头部城市,它的使命不是制造产品,而是赋予产品以意义;不是卷价格,而是确立价值。它担当着定义价值、确立标准、提升品位的角色。

  放眼全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性城市,它们的常规发展路径,也都是先制造,再服务,最终转向文化与价值的塑造。比如巴黎,通过“法式生活艺术”输出文化价值,对卢浮宫、奥赛博物馆、蓬皮杜等进行全球IP运营;奢侈品集团路易威登、爱马仕、香奈儿、迪奥等将工艺传统转化为品牌溢价。再比如伦敦,新世纪以来大力发展创意经济,通过伦敦西区剧院、BBC、设计周等活动形成年产值超500亿英镑的创意产业集群。从“生产商品”转向“生产意义”,文化与价值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巴黎时装周和伦敦艺术节不仅带来直接经济收益,更定义了全球审美标准。

  不难看出,城市的这种发展路径,与产品的发展路径,其实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并且,产品通过品牌输出价值,最终是靠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城市实现其愿景的,而这些城市往往也成为品牌价值的汇聚之地。

  比如苹果手机,它的推出颠覆了手机行业,其触摸屏技术和应用生态源于乔布斯对“用户体验”这一核心价值的坚持。‌他对产品细节的严苛把控,包括外壳材质、PG电子试玩颜色选择及内部布局,充分遵循“用户至上”的原则。“用户体验”这一核心价值还深刻影响苹果的营销:强调创造力、改变世界和人文精神,塑造的是代表创新与理想的品牌形象,其本质是传递价值观,而非推销产品。

  再比如耐克,它从来不说设计得如何?鞋子的性能如何?它传递的核心价值和精神理念就是‌‌“Just Do It”,完全是一种行动哲学,‌鼓励大家超越自我、直面挑战,将运动精神升华为价值观。这句口号不仅是品牌标识,更代表“敢于追梦、克服困难”的生命态度。以此来帮助所有运动员,包括普通消费者突破身体与心理极限,激发潜能。

  如果我们留意就会发现,苹果的旗舰店常选址于全球核心城市的标志性位置,其建筑设计本身成为城市地标。这些空间通过极简美学和开放环境传递“创新、未来感、高端”的品牌价值,吸引城市中追求科技与时尚融合的精英群体。PG电子试玩而耐克通过赞助城市马拉松、街头篮球赛等活动,将品牌融入城市运动场景。其广告常以城市为背景,将“拼搏、突破”的品牌精神与都市年轻人的生活态度绑定。

  因此,城市既是品牌叙事的背景板,也是其价值观的共谋者,由此揭示出当代品牌必须通过与城市的深度互动,才能实现价值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