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农耕文明沃土·厚植强农兴农情怀”——南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数字影像产业)开展农耕文化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行业动态     |      2025-07-20 11:35

  PG电子免费试玩PG电子免费试玩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紧扣“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动员引领青年学生在投身基层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中坚定信念、增长本领、作出贡献,传承千年农耕文明,深化思政育人实效。近日,南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数字影像产业学院)“丹青妙手‘载’美前行”实践队在美术学院(数字影像产业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汪辉煌的带领下先后奔赴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罗城镇和铜鼓县带溪乡,开展2025年农耕文化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传承千年农耕文脉、锻造强农兴农担当”为主题,引导青年学生在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中筑牢信念之基、锤炼实干本领,让师生在亲近土地的过程中,深刻感悟中华农耕文明的精神根脉,厚植“端稳中国饭碗”的时代使命。

  “扎粉的魂,早融进了罗城的山水里。”罗城扎粉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周志辉的一句话,道出了这项百年技艺与乡土的血脉联系。以纯米为料,经浸、磨、发酵等十余道工序,扎粉的每一步制作都凝结着罗城人顺应天时、精耕细作的生活哲学。“从前是农闲时的‘救命粮’,如今成了游子心头的‘乡愁结’”,周志辉轻抚祖辈传下的扎粉木架,深浅的刀痕里,藏着三代人对技艺的坚守,更藏着农耕文明“薪火相传”的密码。

  “非遗从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活。”在周志辉布满老茧的掌心,实践队成员触摸到了文化传承的温度:它是对传统技艺的极致打磨,是对土地馈赠的敬畏感恩,更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礼赞。有队员试着转动磨盘,糙米在石碾间慢慢化作米浆,流淌进陶缸的声响,像极了时光在耳畔低语;还有人学着用竹筛晾晒米粉,指尖触到米粉的微凉,忽然懂得“浸米要等三昼夜,发酵须看阴晴”的老话里,藏着多少与自然对话的耐心。当一碗热气腾腾的扎粉入口,队员们忽然读懂:所谓传承,不是将传统束之高阁,而是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继续“呼吸”——正如罗城的山风始终吹拂,正如匠人之手始终忙碌,正如这碗粉在每个品尝者心中种下的乡愁,都是农耕文明最鲜活的延续。

  在罗城的土地上,这场扎粉直播,不仅是在推介一味地道风物,更是在解读一部镌刻着农耕文明印记的活态史书。每一根细腻柔韧的粉条,都凝结着世代罗城人对土地的敬畏、对手艺的坚守,是中华传统农耕智慧在当代的生动延续。

  当古老的扎粉工艺通过镜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我们不仅在唤醒味蕾对乡土的记忆,更是在搭建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农耕文化的智慧,借着这缕米香,浸润更多人的心田。这每一份订单,都是对“端稳中国饭碗”最朴素的践行;这每一次下单,都是对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生命力最有力的呼应。我们以直播为媒,让罗城扎粉从田间地头走向千家万户,用这样的方式,守护着那份沉甸甸的文化根脉与时代担当。

  铜鼓县带溪乡红群村的黄精种植基地,漫山的绿意绝非寻常草木的铺展——那是土地对耕耘者的温柔馈赠,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底色,更是无数期待在风中生长的模样。这抹绿,顺着山坡的弧度流淌,也悄然浸润着实践队员摊开的调研本,将每一片叶的舒展、每一株苗的挺拔,都化作沉甸甸的观察与思考。

  脚下的泥土带着雨后的湿润与微凉,那是大地最本真的触感,也是连接理论与现实的介质。实践队员与村干部、农户围坐田埂,裤脚还沾着泥点,话语却直抵产业发展的肌理。大家细数着那些横亘在增收路上的“堵点”:化肥的滥用看似催快了生长,实则透支着黄精的地道品质,让这份自然的馈赠失了本味;丰收的喜悦常被产销对接的不畅所稀释,优质药材困于深山,难遇识货之人;品牌意识的淡薄,让“好东西”藏在深闺无人识,无法在市场浪潮中站稳脚跟;年轻劳动力的持续外流,则让祖辈传下的土地,面临着“谁来耕种”的现实拷问……农户一句“我们会种,但不懂怎么让‘好东西’卖上好价钱”,道出的不仅是一家一户的困惑,更是千万乡村在产业升级中共同面临的时代考题——如何让土地的产出与市场的价值精准对接,如何让传统农耕的坚守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回报。

  “产业振兴,既要扎根土地,更要打开思路。”随队教师的话语,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迷雾。他结合专业学识提出的方案,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进红群村的土壤:“企业+农户+订单”的模式,像一条坚韧的纽带,将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让科学种植有了制度保障,让农户的辛劳不再是孤军奋战;而“富硒土壤+农耕故事”的品牌塑造,则是为黄精注入灵魂——富硒土壤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独特基因,农耕故事是祖辈与土地共生的智慧结晶,二者相融,便让产品有了区别于同类的辨识度与情感温度;电商直播的引入,更是打破了时空的壁垒,将“田间到舌尖”的链路拉直打通,让城市的餐桌与乡村的土地直接对话。

  在这片孕育黄精的土地上,实践队员们终于读懂:乡村振兴的密码,从不在单一的复制与模仿中,而藏在对传统农耕智慧的敬畏与继承里——那是先民“顺天时、应地利”的生态哲学,是精耕细作、守望相助的生活智慧;更写在对现代产业思维的创新与突破中——用市场的逻辑激活土地的潜力,用品牌的力量放大产品的价值,用科技的手段架起城乡的桥梁。红群村的黄精,因此不再只是一味药材,它成了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媒介,成了土地与市场握手的见证,更成了乡村振兴中“守正创新”的生动注脚:唯有让古老的土地接上时代的地气,让传统的农耕智慧融入现代的产业思维,乡村的生机才能真正蓬勃,土地的馈赠才能真正转化为滋养民生的财富。

  此次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既是一次对中华农耕文化的“寻根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师生们在非遗传承中触摸文化根脉,在产业调研中体悟乡村担当,深刻认识到:“端稳中国饭碗”不仅是对粮食安全的坚守,更是对农耕文明的传承、对乡村未来的托举。这份认知,终将转化为青年学子投身基层、服务乡村振兴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绚丽绽放。

  南昌师范学院举办“五青”思政工作体系十周年育人实践经验交流会暨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研讨会

  践行教育家精神,做新时代好老师——南昌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开展2025年《师德修养》课程成果汇演

  《硝烟中走来的铿锵玫瑰》读书分享暨江西妇女运动百年历史展陈进高校活动启动式在南昌师范学院举办

  校企桥梁“面对面”,就业赋能“心连心” ——南昌师范学院举办首期“企业HR面对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