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作为中国唯一与越南陆海相连的省区,充分发挥了广西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地缘优势,通过系统化推进红色足迹寻访、友好基因解码、现代化成果体验以及协同资源配置,为新时代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推进中越青年红色研学之旅,要根植于两国红色革命足迹。必须深挖两地共享的红色历史地理坐标,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化研学网络。广西留存着大量见证中越革命情谊的物理载体,这些场所是开展沉浸式研学的天然课堂。在人物事迹方面,设计“胡志明在广西”主题线路,由广西文旅厅联合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整合靖西“越盟”办事处旧址、东兴胡志明亭、南宁育才学校(越南中央学舍区)旧址等场所,开发多天连宿的标准化研学路线,配套多语种智能导览系统,实现历史场景的精准还原。在革命图谱方面,打造边境红色教育矩阵:在凭祥、东兴等口岸城市,由当地政府牵头修复援越物资运输通道遗址,建设跨境红色教育长廊,结合界碑参观、历史重走等活动,强化边境特殊区位的历史记忆。在研学体验方面,开发“情景再现”体验课程,依托广西艺术高校,在桂林南溪山医院院史馆设计伤员救治情景模拟环节,通过角色扮演还原中国医护人员抢救5432名越南伤员的真实案例,让年轻人在互动中感受“同志加兄弟”的情谊。
推进中越青年红色研学之旅,要聚焦于两国友好红色基因。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将历史资源转化为情感纽带,构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叙事体系。在基因编码方面,建立“中越革命记忆”数字档案库,发挥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带头作用,数字化修复南宁育才学校越南学生档案、南溪山医院病历等珍贵史料,开发线上虚拟展馆,支持越南青年随时查阅两国互助的历史见证。在基因转译方面,设立“同志加兄弟”口述史项目,共青团广西区委联合高校招募双语志愿者,抢救性发掘、采访百名包括育才学校校友、援越医疗队员的历史亲历者,制作《中越青春记忆》影像集,作为研学营的标准化教材。在基因激活方面,创建“中越青年红色研学”课程体系,由广西党校牵头设计模块化课程包,包含“胡志明与广西革命”、“边境线上的守望相助”等专题,采用读书分享会、剧本围读等互动形式,在红色之旅目的地开展中越青年互动交流。
推进中越青年红色研学之旅,要发挥好中国式现代化优势。用当代中国发展成就赋能红色研学,是增强吸引力的关键。推进中越青年红色研学之旅,需以中国前沿科技重塑红色基因传承场景,通过沉浸式技术实现历史与未来的深度对话,打造“可感、可触、可参与”的红色研学新模式。在平台建设方面,建设跨境数字研学平台,发挥数字广西集团优势,开发“中越PG电子官方平台研学云”APP,集成VR云游红色场馆、在线研讨、语言互助功能,设置中越AI虚拟导览员,提供全天候沉浸式学习场景,打破物理空间限制。在基地建设方面,打造现代化成就体验基地,依靠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设立中越青年创新体验中心,设置“广西中越革命历史博物馆”动态展示胡志明1942-1954年在桂革命轨迹;设置“互助精神厅”模拟南溪山医院中越青年互助场景;设置“新时代友谊区”实时展示中越跨境供应链数据。在项目建设方面,利用国内领先的4K全息纱幕投影、数字气味+体感交互装置、OLED交互屏等技术配置,打造全息剧场、沉浸式研学AI剧本杀、数字孪生“革命路线”,用光纤与代码铺就的新PG电子官方平台征程,让中越青年在科技之光中读懂历史的温度,在现代化场景里见证友谊的传承。
推进中越青年红色研学之旅,要统筹好各方资源配置协同。构建高效协同的保障体系是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广西需整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资源,建立多层级协作网络。在顶层设计方面,成立专项协调机制,在自治区党委统筹下,组建由共青团广西区委、外事办、教育厅等多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制定《中越红色研学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职责分工与进度节点。在资金保障方面,构建多元资金保障体系,设立中越红色研学之旅专项资金,鼓励广西北部湾银行提供“红色研学之旅”项目建设的金融服务,同时吸引广西旅游发展集团等大型企业投资,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建设的态势。在研学评价方面,建立成效评估机制,委托高校或研究机构设计评估指标体系,追踪参与者行为变化,定期发布研学影响报告。
作者:郭峦,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鲁蕊,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