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掐丝珐琅,非遗爱好者应该都不陌生,但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北塘古镇里的一场非遗文创市集上,一款融合了3D打印技术的掐丝珐琅书签引起了不少游客的兴趣。这场名为“数字赋能传统,创意点亮北塘”的非遗文创市集,在5天的时间里,通过“展销+体验”的创新形式,吸引游客超10000人次,成为五一期间京津冀地区文旅融合的标杆活动。
“这款掐丝珐琅书签的图案是我们的学生自主设计的,图案边框由3D打印完成,珐琅彩的填色、上釉等工序由学生手工完成,相当于3D打印完成了掐丝环节。”主办方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数字创意学院院长金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活动现场,学院“滨城数字文创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带来的非遗联名产品成了焦点。
3D打印技术在市集的互动环节也有着很好的应用。“例如孩子们体验石膏上色使用的素坯,原型都是由学院的学生自主设计的,随后使用3D建模技术进行加工,再用3D打印制作出样品。而现场的素坯就是用这些打印出的形象倒模制作出来的。”金鑫PG电子官方平台说。
在活动现场,像这样数字赋能的文化创意产品还有很多,例如数字化重构的滨海特色伴手礼、融合扎染纹样的AI设计帆布包等,大多数在设计上体现了滨城的海洋文PG电子官方平台化,同时也赋予了非遗更多的可能性,展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
创意性的产品在市集上得到了意外的收获。来自张家口的游客许女士正在筹备着一项农文旅结合项目,看到学院将非遗与现代技术结合的作品后非常兴奋:“特别希望能和他们开展合作,把这种创新模式引入张家口。”
金鑫表示:“职业院校的使命是让技术为文化赋能。本次活动通过数字技术,让非遗活起来、潮起来,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数字+非遗的产教融合路径,推动文创IP开发、非遗研学课程体系构建,持续深化数字+非遗的产教融合模式。”(记者苗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