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雨后初晴的泸西县空气格外清冽。步入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人声涌动——云南绿色铝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暨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建设现场会正在此举行。与会领导、企业家代表齐聚,围绕加快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全产业链打造绿色低碳高端铝产业集群进行深入研讨,共谋合作双赢。
作为红河州人民政府、泸西县人民政府、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共建的产业高地,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自2021年底签约以来,便锚定“绿色、低碳、循环、智能”定位,以云南宏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93万吨低碳铝建设项目为龙头,围绕“铝水不落地”目标,引进高强度、轻质化合金材料、汽车配件等下游高端铝加工企业共同入驻,全产业链打造绿色低碳高端铝产业集群。
梧桐已长,静候凤凰来栖。如今,园区已初具规模,宛如一颗正在崛起的产业新星。绿色能源方面,大力发展“绿电+先进制造业”,推动绿色铝发展取得新突破。制造工艺方面,采用全球领先的数字化、智能化铝电解技术,具有单槽容量最大、能耗最小、排放最低、占地最少等特点,吨铝电耗比全国平均水平节电500度以上。园区承载能力方面,规划建设面积8377亩,一次性高标准建成“水、电、路、气”等“六通一平”园区,除保障云南宏合193万吨低碳铝项目用地外,预留4000余亩产业链项目用地,为企业入驻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要素保障。
“各项要素保障的完善,为这片土地铸就了承载大产业的‘钢筋铁骨’。”云南泸西产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施勇指向前方那片拔地而起的建筑群,记者目光随之延伸:标准化厂房如钢铁森林般拔地而起,生产线上的工人身影与精密设备共舞,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的工业画卷。步入云南宏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宏合智云中心,系统大屏幕实时跳动着槽压、状态信息、操作信息等,电脑屏幕前的工作人员一丝不苟地调控电解槽参数,展示出这座园区的“智慧密码”;移步电解车间,空气中没有想象中刺鼻的气味,科技感、自动化气息、绿色发展在这里完美交融。“我们转移至此的产能以绿色能源驱动。”云南宏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动力分厂计控车间主任邱玉山表示:“每单吨电解铝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1.8吨,同比用火电生产下降86.15%。按85%使用水电等清洁能源测算,每年可减排约1836万吨二氧化碳。”更令人惊叹的是,99.8%的烟气净化效率让“绿色低碳”四字得到印证。
当前,园区正围绕“铝水不落地、PG电子游戏科技铝锭不出园”,着力引进高强度、轻质化合金材料、汽车零部件等铝加工企业共同入驻,加快构建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方向的现代化铝产业体系。为了支持园区发展,红河州委、州政府将依托自身优越的资源禀赋、扎实的产业基础、突出的区位优势,以“贴心服务、真心办事、放心投资”的营商红河品牌护航企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记者在一张项目规划图上清楚地看到,云南创联、青岛宜博、广西和泰3家入驻企业因地制宜合理分布,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铝水不落地,是园区最硬核的竞争力。”施勇点出关键。随着广西和泰10万吨无机氟化铝、青岛宜博储能配件等3个项目签约落地,上游滚烫的铝水将直接流入下游企业,省去重熔与运输的损耗。按年产能200万吨测算,仅此一项每年就能节省12亿元,上下游企业协同实现集群化发展,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这样的园区规划让人动心,我不仅要来,还要带更多伙伴来。”“要是能把零部件供应链落在这,物流成本至少能降三成。”会后,这些话语成为广大企业负责人的心声。
傍晚时分,夕阳洒向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这座以“绿色、低碳、循环、智能”为底色的“产业之星”,不仅书写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激昂篇章,更在红河大地上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图景——一个关于“新”与“质”的故事,正在红土地深处磅礴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