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技能”到“百万+”动静之间解锁“斜杠记者”新体验

  行业动态     |      2025-08-08 12:34

  

从“零技能”到“百万+”动静之间解锁“斜杠记者”新体验

  说来很多人不信。几年前刚入职的时候,我这个年轻记者,只会“抬头采小访,埋头写小稿”,其余技能基本为0。

  然而现在,我已是东莞新闻部的政经记者和传播力统筹,不仅能一口气写出两三个版的产经深度观察稿件,还把视频表达炼成了“看家本领”之一,负责管理公众号、视频号以及输出有创新力的精品视频,在新媒体传播中探索本土内容的破圈路径。

  在多元中成长,成为身兼摄像/编导/剪辑/美编的“斜杠记者”,是年轻记者的必经之路。新媒体时代,如何在“本土深度”与“传播效度”间寻找更优解,是我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要探索的命题。永远年轻,永远保持探索欲,追光者步履不停。

  三年前的我,是新媒体小白。有文字思维,可是相机不会用、视频不会剪,但视频化转型对于彼时的媒体来说是迫在眉睫。媒体生态瞬息万变,报社前辈们鼓励年轻人在视频方面集中发力,所以我也督促着自己快速转型,在视频方面不断进步,努力把idea变成现实、变成流量和社会影响力。

  舆论监督报道是我的开始。作为南都的看家本领,每个入职的新人必须经过这一锤炼。跑民生,就得到第一线去,部门老师带着我跑了很多镇街,我也对东莞快速熟悉起来。“大家好,我是小N马上办记者曾奕静!”这是我在部门当时的民生新闻栏目《小N马上办》的专属开场白。栏目围绕各种民生“烦心事”,深入现场一线采访,是平台重磅的原创生产板块。我们这档“短视频”形式的栏目,不仅有相机,也有手机参与拍摄生产。相较专业摄像机,手机拍摄轻便自由,还能实现快速传输素材和视频剪辑,画质也能够满足当今小屏传播的需求。作为主创策划之一,在每一期节目拍摄之前,我会做好选题、策划、资料搜集、采访提纲、沟通对接等环节,把所有前期准备全都做好以后,约上一个小伙伴带上拍摄器材到现场开工,两个人就能完成一期节目的拍摄和制作,是实实在在的轻量化生产。

  虽然当时做舆论监督报道的压力偶尔让我焦虑,但一想到为市民朋友解决问题后的一声感谢,这份职业赋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让我更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底气和勇气。通过这一栏目的锻炼,我向着全媒体记者的身份扎实挺进,采访、写稿、拍摄、剪辑、设计等全方位技能逐渐上手,这也为我统筹部门的新媒体工作奠定了技术基础。

  现在,不管是做创意视频、非遗视频、人物采访视频,我都先用一个早上的时间,当记者的角色,做好内容前采;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当编导的角色,做好脚本策划,理顺“我要干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要怎么做”;第二天,当摄影的角色,钻研拍摄角度和视觉效果;第三天,当美编的角色,设计出富有传播力、有美感的视频封面,随即编发。一个视频,多番锻炼。

  如果做新媒体工作是要我“动”若脱兔,保持灵动与热忱,那么做政经新闻,则是一种“静”的锻炼。去年初,我开始转型为一名政经记者,更考验我的综合知识及脑容量。曾经,看着密密麻麻的经济数据、晦涩难懂的政策、铺天盖地的产经资讯,我只觉得头疼,无从分析、下笔。但经过一次次地采访、写稿,向前辈请教,在“硬啃”下掌握了透视经济事件的方式方法后豁然开朗。再加上政经新闻视频化的尝试后,在这条赛道上有了更多自信。

  原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也可以在我身上上演。我深深体会到,对于政经记者来说,严谨准确、快速及时只是基本要求,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更是工作常态——必须具备更高的新闻素养和新闻敏锐度,才能更好发出主流媒体的权威声音。

  说到东莞,就不得不提产业,它在东莞的新闻报道中是“绝对主角”。东莞是全国制造业的“晴雨表”,从“三来一补”到“智造之都”,其发展轨迹浓缩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历程。作为东莞新闻部记者,我始终以“本土视角”切入,聚焦东莞经济的“毛细血管”与“关键穴位”,通过具体案例、数据与人物,呈现产业转型中的东莞。作为东莞新闻部记者,我尝试用“本土语言”“本土场景”“本土互动”重构政经内容的传播逻辑。南都视角+南都表达,是我持续探索的方向。

  首先,选题紧扣产业特质,挖掘背后故事。年初东莞两会时东莞市领导提到,DeepSeek、人形机器人等国内多项人工智能科技实现重要突破,进一步催生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如果这个关键时刻,东莞没有抓住机会,没有抢跑赛道,就会很遗憾。因此东莞要紧抓机遇,大力发展。

  结合最新产业趋势来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新闻点。在会上听到这段话的我,立即开始着手写稿。会场高频讨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原因是什么?东莞当前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优势如何?……分析了这些问题,稿子就呼之欲出了。现场写稿,立即录快评视频、编发观察稿,文图+视频全程用时仅2小时,成为当日会场唯一聚焦市领导联组讨论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内容的报道。

  对产业本身下功夫也已成为我的兴趣所在。在广东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的背景下,今年初,东莞和深圳两地均聚焦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产业发布了多个方案。政策新鲜出炉,我马上得跟!但怎么跟,才是南都的视角、南都的表达?

  我立即联系了相关领域的专家,经过多轮沟通后,一个想法雏形出现了。——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集群”这一概念越来越具象化的今天,同在“深圳都市圈”的莞深两地同步响应,密集布局。各有优势的莞深,有着怎样的产业集群想象空间?

  “现在的人工智能产业与机器人产业,正在逐渐形成产业集群概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的形势让制造大市大有可为。如今深圳在AI算法、传感器、机器人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研发上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东莞要考虑的,是在‘大湾区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借力’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我写道。

  对味儿了!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往小里说要看别人看不到的角度,往大里说是为相关部门打开发展新思路”。事不宜迟,经过几天磨稿,一篇《莞深协同,打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集群的新方式》获得了多个相关部门的好评。类似的产业观察稿,已是我每个月的常态。

  产业的运转,则由这座城市里的许多个体串联而成。因此,关于东莞的故事,我的新闻点也常常落在“人”的身上——外来务工者、创业者、本土居民……他们的生活与城市发展紧密交织。

  偶然的一次刷视频找突发线索,让我看到了她的视频。“东莞炒粉姐”唐应,此前以“精致炒粉”的形象出圈,在网络上,随时都能刷到网友们拍她衣着靓丽在炒粉的小视频。因外表引人瞩目,她被很多网友捧为“炒粉西施”“最美老板娘”。

  我采访了才知道,她在东莞20年的奋斗故事远比炒粉锅里的火候更滚烫。打拼多年的她,却有一种别于常人的淡然与优雅。“当选择不了生活的时候,就把生活过得精致一点。”唐应把自己写的这句话当成座右铭,印在了炒粉摊的小车上,陪着她炒了一锅又一锅的粉。

  凭借历时近一周的采访与跟拍,我们推出了“东莞炒粉姐”的系列人物报道,南都成为首家“走心”深度关注炒粉姐及其背后故事的媒体,“视频+文字”打造了一次“百万+”爆款报道,荣获东莞新闻奖。后来的几次回访,凭借南都独家专访,均获得了百万级别的阅读量。

  还有中国残奥会田径队“金牌教练”胡正观,他是在我们《城市追光人》栏目中的一位重量级嘉宾。自2013年以来,他就与团队扎根在东莞松山湖,把运动康复融入训练中,用“科学训练、快乐训练”的理念,帮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运动员从东莞的训练场走向世界赛场。

  可采访遇到了难题。胡教练的性格内敛,并不轻易对他人打开心声。如何打开突破口?我们聊了半天家常后,下午胡教练终于向我讲述起他的故事:在他的团队里,有人双目失明,有人肢体不健,但经过淬炼,这些“折翼天使”能在赛场上变身成所向披靡的田径英雄。

  胡教练告诉我,田径本身就是一种向外张扬、鼓舞精神的运动,这项运动能让残疾人运动员找到自信,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工作都有帮助。“残疾人体育运动让队员们有一个自强自立的过程。”体育对他们来说,就是改变命运的平台。

  我意识到,胡教练的“金牌密码”从来不在战术板上。他教队员的不只是跨栏技巧、弯道跑法,更是如何在残缺的身体里种下完整的灵魂。采访结束那天,我看着跑道上的身影越来越多,像一群振翅的蝶。我忽然明白,胡正观教练教会我们的,从来不是如何奔跑,而是如何在命运的跑道上,活成自己的冠军。

  后来我们推出的采访视频里,许多运动健儿跃动的身影与胡教练指导时的动作叠在一起,感染了很多观众,也得到了广泛转发点赞,收获无数感人评论。

  坚守老字号传统手艺的“烧鹅三代”老板凌建成、为东莞培育多位声乐人才的女高音歌唱家王素娟、用年轻态度推广莞草编织非遗技艺的酒吧店主谢天岚……东莞这座城里的平凡人物故事,在我的报道里不胜枚举。我要做的,就是倾听、记录。真诚和走心,永远是做人物报道的唯一选择。

  做好内容的同时,传播形式创新也是我的尝试之一。去年下半年,我加入了部门的记者出镜快评栏目——《湾区会客厅》。栏目定位很明确:聚焦湾区热点,捕捉东莞产业的前沿趋势,构建集大政经、智库化、接地气于一体的南都记者快评品牌专栏。

  做了一段时间政经新闻的我意识到,这类报道只用文字摆事实则会很枯燥,记者不能只当传声筒,要当解读者,亮观点,让观点“跳”出屏幕。过去一年,我们已推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镇街低空经济、首店经济等议题,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今年初,东莞公布了2025年重大项目计划,进行常规报道后,我看了一圈同行们的报道,发现大家均是围绕着政府部门公开的重大项目表格展开文字分析报道。

  要让这个新闻有持续影响力的话,我怎样才能做出新意?我换了个角度想——要与读者建立联系。毕竟,重大项目并不只是在材料里的文字。我决定用《湾区会客厅》栏目实现这一想法。

  纵观项目,涵盖基建、民生、产业三大领域,包含交通、教育、医疗、科技等板块,与市民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它们日后化作产业体系的创新升级,以及市民们日常的顺畅通勤时,这些让你我都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就是千万市民可感可触的“幸福图景”,也将同步汇聚成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东莞样本”。

  为此,我通过“项目—生活—未来”的逻辑链,用市民的视角重新定义重大项目,一期《东莞今年迎来新地铁、新学校!重大项目如何影响市民的生活?》将东莞的城市建设与市民的日常获得感紧密绑定,在本土传播中形成了“有共鸣、有思考、有期待”的传播效果。

  东莞是“世界工厂”,产经新闻天天有。今年开始,我尝试开拓新的传播方式,做了档《东莞产经60秒》,“短平快”聚焦一个产业新资讯,用AI平台生成画面,辅以数字人配音,优化视频制作成本,让产经新闻可以迅速变成市民的“身边事”。我给自己定了目标:文案内容既要保持对产业趋势的专业度,又要让普通观众看得懂、记得住。所以,栏目的核心是“短”和“实”。短,是不说废话;实,是只讲干货。

  最近的一期讲的是《万豪酒店确认落子东莞市中心!透视国际品牌布局“三重逻辑”》。事件表面是一桩品牌的商业运作,本质是国际品牌对东莞城市能级、消费潜力、产业活力的“投票”。本期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品牌布局逻辑将事件与东莞的发展深度绑定,让观众看到国际品牌来了背后的“东莞机会”。视频发出后迅速破圈,引发了市民对于东莞高端酒店格局的热烈讨论,更凸显出产经资讯与每个人是多么息息相关。

  本月还有一个新尝试——《天气晴报室》。它没有复杂的政经分析,没有产业故事,却是我“离天空最近”的一次。我琢磨着,用最直白的播报,说最实在的天气。天气新闻最怕“冷冰冰”,但用粤语讲,连“湿度70%”都能变成“今日湿气重,衫裤唔好晾出街”。

  于是,《天气晴报室》就这么“土味”地开张了。每集2分钟,用粤语播报天气,顺便唠唠“有乜要注意”。天气里有风声、雨声,而我只是“翻译”成了更温暖的声音,也期待未来栏目与本地市民能形成更紧密的互动。

  现在这几个栏目对我来说,不是“成绩”,而是“实验”:一个讲观点,一个讲资讯,一个讲民生,串起来就是东莞的“电子日记”。接下来,我要让手头上的栏目持续“活”起来、“燥”起来。PG电子游戏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