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起飞”遇标准瓶颈成都政企研共寻破局之道!现场形成“四类需求清单”→

  行业动态     |      2025-07-17 03:59

  7月15日,由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低空经济标准化需求对接座谈会”在成都召开,成都市低空经济的主管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组织及龙头企业等6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讨论,形成了四类标准需求清单。

  得知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要召开低空经济标准化需求对接座谈会,四川甘华电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胜立刻报了名。

  在汇聚了国家、省、市专家、部门、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的会场,李胜深刻认识到:低空虽是发展蓝海,但“一口吃不成胖子”,安全前提下的有序发展至关重要。看到各部门积极“问需、问计”,他相信相关标准将加速落地。

  作为全国首批低空空运协同管理改革试验区,成都航空产业实力稳居全国前三,无人机产业竞争力位列第一梯队,这里聚集上下游企业约500家。然而,座谈会上多家企业代表反映,标准滞后或缺失正制约着这片蓝海的“起飞”。

  李胜的公司深耕军用机载电源转换器十余年,位居国内第一梯队。早在去年3月“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前,敏锐的商业嗅觉便促使他们抽调团队进军商业航空机载电源领域,包括低空应用。

  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发现该领域要么缺乏相关标准,要么旧标准无法匹配先进航电设备发展,导致每次接收产品都需单独认证,“急需建立通用认证标准,让产品能大规模生产和推广。”李胜在会上呼吁。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根用数据佐证了标准的滞后,截至2025年6月,我国低空经济领域虽有国标54项、行标79项、地标120项,但国家及省级层面的标准体系建设仍远落后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他建议,应系统梳理技术演进、应用场景趋势及标准化需求,重点开展高原/山区飞行器指标、低成本起降场设计、空域航路划设、数据安全、飞行监管等研究,并编制相应规范标准。

  面对标准瓶颈,成都各方正积极行动,共同为低空经济铺设安全的“标准跑道”。

  作为成都唯一对外开放的A1类通用机场代表,成都通用机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韬强调,低空经济兼具航空与经济属性,但安全属性更为关键。

  “安全首先是质量安全。”他指出,无论是国家法律、民航规章还是行业地方标准,都应尽快完善,“通过标准保证质量,通过质量保障安全,有了安全才能真正开放,开放才能繁荣。”

  他肯定了四川在低空开放上的领先地位——自2017年成为全国首个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省份以来,审批流程已从几天缩短至1小时,并实行备案制。但他也指出,在传统通航、新兴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无人机制造与服务标准方面仍有欠缺或滞后,推动高标准的建立、审议、发布和实施是做好成都低空经济“下半篇文章”的关键。

  保障飞行安全的核心在于信息基础设施。成都移动低空专班负责人张士配介绍,成都移动在通信、导航、监视三类低空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具备优势。从去年起,他们已在交子商圈、新川、成都东部新区世园会会场、兴隆湖打造低空网络示范区,通过部署4.9Ghz 5G-A通感一体基站,满足600米高度空域的通信和感知需求。

  “过去无人机靠遥控器,飞不远,现在装了模块,已可以在50平方公里内自由飞行。”张士配表示,该技术已经成熟,下一步计划联合金堂县政府、淮州机场,开展全国首个无人/有人融合飞行低空网络能力验证。他透露,会后他们已向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提出自己的规划:“将尽快启动成都低空信息基础设施标准的编制。”

  记者了解到,当天经过充分研讨与对接,梳理形成了四大类标准需求清单,包括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搭建标准信息化协作平台、开展关键标准研制(如基础设施标准、应用场景标准、安全保障标准)、完善低空保障标准。

  现场企业代表以及科研院所代表表示,这份多元需求清单为构建全方位标准体系奠定了基础。后续,各方将围绕这些需求深入调研、细致研究,争取早日形成成果,填补领域空白,助力低空经济企业茁壮成长,让低空飞行器未来能像手机一样,“网络覆盖到哪里,就能飞到哪里”。PG电子手机版PG电子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