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发!哈佛×湖南博物院学术合作成果《生命时空:马王堆汉墓新论》用数字人文重构马王堆的生命时空图谱

  行业动态     |      2025-05-16 21:23

  

全球首发!哈佛×湖南博物院学术合作成果《生命时空:马王堆汉墓新论》用数字人文重构马王堆的生命时空图谱

  首次发现的十二律管竽律,通过12支竹管制成的律管标注汉初音阶名称,实证西汉早期已形成完整十二音律体系;

  虽然马王堆考古发掘已逾50周年,但其精密的地下结构与丰富的随葬器物,使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对于生与死的想象,持续吸引着学者与公众的关注。

  尽管关于马王堆汉墓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在进一步研究和理解上仍面临诸多未知与挑战。长期以来,传统的研究叙事大多聚焦于马王堆所体现的西汉时期物质文化多样性。《生命时空:马王堆汉墓新论》一书则试图突破此框架,提出开创性诠释,揭示马王堆在当代语境下的持续意义。

  作为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艺境新知”丛书开篇之作,重磅新书《生命时空:马王堆汉墓新论》基于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Harvard FAS CAMLab)与湖南博物院深度学术合作,由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编,汪悦进(Eugene Y. Wang)、段晓明、吕晨晨主编。

  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由汪悦进教授领衔,汇聚建筑学、艺术史、考古学、数字人文及新媒体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国际专家。作为数字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顶尖学术创意机构,CAMLab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与沉浸式叙事。基于十余年的积淀,CAMLab团队以全球领先的“数字科技+跨学科”研究方法,将前沿学术成果转化为兼顾学术深度与观众体验的创新数字文化体验,成为推动中国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的先锋阵地。

  湖南博物院作为马王堆汉墓文物研究的“第一现场”,藏有彩绘漆棺、T形帛画、素纱禅衣等镇馆之宝,为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提供文物高清素材,使本书得以通过最新数字技术,以结构图、渲染爆炸图、线描爆炸图、榫卯图、轴测图、顶视图、正视图、侧视图、展开图、格局图、比较图等突破传统摄影局限,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与动态感呈现文物的结构与细节,赋予千年前的文物以“超维生命”。

  马王堆一号墓四重套棺的呈现就展现出三维可视化在揭示其复杂内部结构方面的优越性,实现从“静态观看”到“动态沉浸”的视觉体验升级,生动精确地展现出文物的复杂性与艺术性。以数字技术推动中国艺术遗产的全球传播与当代诠释,为全球学者提供前所未有的研究素材。

  本书共分“时空”“阴阳”“生命”三大板块,以空间组合与时空叙事为线索,构建了一个“以时序为编码底线,以状态描述为基准”的时空图景,体现出古人对生命、时间与宇宙的动态认知方式。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的漆器,其中就有被称作“奁”的器皿。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妆奁,用以收纳梳妆用具;二为食奁,用以盛装稻食、食盐等。

  当奁出现在墓葬空间中,便具有了特殊的文化意义:与天地、阴阳、息食、气味等宇宙和生命的二元结构紧密相关。奁在人死后“魂升天魄归地”的仪式里有重要作用。奁是墓葬空间里“天人合一、天人同构”这一恢宏隽永的生命主题的物质体现。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数件乐器,包括瑟、竽各一具,以及一套“竽律”。这套“竽律”由十二根长短不一的竹管构成,竹管中空无底,出土时分别插在竽律衣的十二个筒中。这套竽律即文献中所记载的古时用来定音的“律管”,为考古实物的首出。

  但是“乐器”并不是这套律管的唯一功能属性。律管作为“候气”工具,和时间乃至宇宙间阴阳转化的感应有着密切关联。其本身亦体现着先秦的礼乐文明中,音律的时间艺术及音声的文化想象。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种类繁多,按器物类型可分为鼎、匜、盂、钫、壶、盒、奁、案、盘、耳杯、几、屏风等十余种。部分漆器的器身上带有以朱漆或黑漆书写的文字,内容标注出物主(“轪侯家”字样)、用途(“君幸食”“君幸酒”字样)以及容量(“石”“四斗”“九升”等字样)。

  漆器作为日用器、礼器的功能,以及外髹黑漆、内髹朱漆的器物特征,在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早期漆器中有所展现。随葬的漆鼎、漆匜等器物仍体现出对于先秦祭祀礼仪的传承。

  马王堆汉墓中的非衣帛画自出土以来尤被关注。帛画与套棺描绘着人之生命出于混沌、终于混沌、阴阳消长、四季循环的轨迹。帛画体现着早期中华文明中对于死亡与时空关系的理解的视觉化。

  本书收录马王堆汉墓棺椁、漆器、帛画、乐器、弓弩、纺织品、食物、人俑等14大类文物高清图片,每系列图片后都对应相关研究专论,汇集哈佛大学学者和国内著名学者最新研究成果17篇,不论是从内容还是编排形式上都体现了集学术与艺术为一体的创意性和前沿性。

  “马王堆四重套棺系列图”后即有汪悦进教授的《何为“藏象”?—―马王堆之谜解密》,对马王堆四重棺饰及帛画所呈现虚拟空间的图像程序进行解读;“马王堆博具系列图”后即对应研究专论《动态的图示:六博棋盘图案新解》,把六博棋盘及其相关图像视为动态的图示,进行重新释读。

  哈佛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系洛克菲勒亚洲艺术史专席终身教授、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创始人兼主任

  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主任汪悦进教授、湖南博物院院长段晓明为本书倾情作序。汪悦进教授强调本书“以‘经营位置’、时空调度、编码程序等视角来界定马王堆文物世界的场域组合营构的艺术思维,便更能PG电子免费试玩看出其背后艺术设计理念的高超之处”,段晓明院长认为本专著“针对马王堆的总体设计和重点文物提出了全新的解读,为全球马王堆研究打开了崭新的局面”。

  本书共收录17篇马王堆研究专论,其中包括汪悦进教授对于马王堆的最新研究成果《入地如何再升天?—―马王堆美术时空论》《何为“藏象”?—―马王堆之谜解密》《壶中天地:生气与宇宙之器》,吕晨晨《造化流形:马王堆〈镕炉图〉与早期中国的生命炼铸理论》《金声玉振:马王堆 T 形帛画中的钟磬与音声方术》,文韬教授的《早期中国阴阳五行体系里的动物分类》,程少轩教授的《马王堆帛书〈刑德〉〈阴阳五行〉诸篇图像复原》,也包括青年学者对于马王堆的新研究,比如刘子亮对于马王堆出土乐器的研究《时间的声音:关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十二律管”》,吴晓璐对于马王堆出土机弩的新阐释《生机:重释中国早期墓葬里的弩》……这些专论既体现了资深教授、青年学人的视角碰撞,又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医学、音乐学、分类学等跨学科视野,生动揭示了汉代生命宇宙观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