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总历史上24位女科学家们荣获诺贝尔奖的真实故事

  行业动态     |      2025-04-27 23:15

  

汇总历史上24位女科学家们荣获诺贝尔奖的真实故事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本名伊雷娜·居里,是居里夫妇的长女,出生于1897年。和当时普通孩子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伊雷娜上了一所独特的小学:居里夫妇和他们在索尔本大学的教授同事们共同组建了一个儿童学习班。在这个学习班里,孩子们一起学习语言、文学、历史、自然科学、雕刻和绘画等课程。伊雷娜从这里开始迈向科学的第一步。

  从巴黎大学深造后,伊雷娜成为母亲的得力助手之一,另一个得力助手是伊雷娜的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出生于 德意志 帝国 统治 下的 普鲁士王国 西里西亚省的卡托维兹(现属于波兰),父亲是家族中的第七代教授。在浓郁的科研气氛中长大的格佩特-梅耶,在没人愿意招收女学生的情况下,靠自学考入了哥廷根大学。

  1930年她完成了博士学位,并在同年嫁给了老师詹姆斯·法兰克的助手,约瑟夫·爱德华·梅耶博士,然后移居到梅耶的祖国美国。

  曾经的留守儿童,破解青霉素量产难关,终获诺贝尔奖的多罗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多罗西的父亲在英国政府教育部门,母亲是一位出色的植物学家。由于工作原因,俩人被派往埃及开罗工作。1910年,多萝西在这里出生,随后被送回英国由祖父母和保姆照顾,成了一名留守儿童。

  11岁那年,多罗西开始在萨福克郡的圣约翰莱曼语法学校学习。化学课里,制取明矾和硫酸铜溶液的内容吸引了她。1928年,多罗西考入入牛津大学学习化学,之后,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跟随贝尔纳学习X射线晶体学,使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研究复杂的有机分子。

  早在1942年,多罗西就开始进行青霉素的结构分析。1945年,她和同事合作测定出了青霉素的结构,但直到1949年才正式发表这项成果。她的研究促进了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以及后来DNA结构的发现。1948年,多罗西首次接触到维生素B12,尝试用X射线晶体学来探索它的结构,并在1955年,发表了关于维生素B12结构的研究成果。

  1921年,耶洛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家庭。耶洛从小喜欢阅读,七年级的时候,化学课引起了她对科学的兴趣。由于背景单薄,家里人希望耶洛能选择比较实际的工作,比如当个小学老师,慢慢升到校长。

  可是以居里夫人为榜样的耶洛,更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当时的学校原本是不招收女学生的,二战爆发,许多男性上了战场,耶洛得到了机会。她先是给两位科学家当助理,借此免费去大学听课。接着,1941年,她成功考取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物理学研究生,是该校自建校以来录取的第二位女生。第一位女生是19 17年一战时期被录取的。耶洛成为学院400名教师和助教中唯一的女性。

  1950年秋,耶洛与内科医生所罗门·a·伯尔森(Solomon A. Berson)共同发现了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测量血液、研究碘代谢和诊断甲状腺疾病的新方法,后来他们决定将这种方法用于对激素的研究。1959年,耶洛和伯尔森将这种用放射同位素法研究抗原与抗体的主要反应的方法命名为放射免疫分析法(RIA),这种技术,奠定了日后血液检测、胎儿筛查、激素测定等等一系列液体浓度检测方法的基础。

  1902年,芭芭拉出生于美国一个移民家庭。家庭的经济贫困,没能阻止芭芭拉对科学的热爱。1919年,芭芭拉开始在康奈尔大学的农业学院学习,1927年从康奈尔大学植物学系获得了博士学位,从那时起,她对玉米细胞遗传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研究中芭芭拉发现,有些基因会移动跳跃。早在1938年,芭芭拉将这些基因命名为“转座基因”,并用6年时间,研究清楚了这种调控系统的运作方式。

  直到半个世纪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芭芭拉的理论是对的。198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金评定委员会终于把该年度的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这位81岁高龄的、不屈不挠的女科学家。她是在遗传学研究领域第一位独立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也是世界上第三位独立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终于在她的有生之年看到了科学界对她的承认。

  丽塔·莱维·蒙塔奇尼,1909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她曾考虑当一个作家,后来决定去都灵大学学习医学,毕业留校后,担任神经生物学研究助理。

  1938年墨索里尼政权上台,法律禁止犹太人从事学术和职业生涯。蒙塔奇尼被逐出校门失去了工作,她在家里设立简陋的实验室,研究小鸡胚胎。二战的爆发,让鸡蛋成为紧俏品,为了买到鸡蛋,蒙塔奇尼经常骑着自行车去乡下农户手里购买鸡蛋,继续科学研究。

  二战结束后,蒙塔奇尼受邀到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做研究。她注意到,动物受伤以后会用舌头舔伤口,促进伤口愈合,从这一行为入手,1951年,蒙塔奇尼从小白鼠唾液中发现了神经生长基因。1952年她和美国科学家斯坦利·科恩合作分离出了神经生长因子。这种蛋白质能通过刺激周围神经组织促使细胞生长。这个发现,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解决肿瘤、阿尔茨海默症、孤独症,损伤治疗等医学难题。

  1918年,格特鲁德出生于纽约一个立陶宛移民犹太世家,她的父亲是一位牙医,希望她也能成为一名牙医。但是格特鲁德不喜欢解剖,加上十几岁时看着外祖父死于癌症,她立志成为一名抗击癌症的科学家。

  聪慧努力的格特鲁德15岁就从沃尔顿高中毕业了,随后在亨特学院和纽约大学学习化学。获得化学硕士学位后的七年里,格特鲁德身为一名女性,无法找到化学家的工作,只能在食品厂工作,后来又去教书。直到二战爆发,男性被抽调去战场,1944年,格特鲁德终于在威康研究实验室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研究用化学药品去治疗癌症。

  研究果蝇了解胚胎早期发育基因调控机制荣获诺贝尔奖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

  克里斯汀1942年出生于德国马格德堡,她的父母精通绘画和音乐。在浓郁艺术氛围的熏陶下,克里斯汀没有喜欢上艺术,却更喜欢花园和农场里的生物。

  中学的时候由于偏科,总是拿不到好成绩,她被高中老师称为绝对懒惰。大学时她尝试过物理学,但最终还是转回到自己最爱的微生物学和遗传学上。1973年克里斯汀在图宾根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巴塞尔大学和弗莱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克里斯汀通过病毒研究了RNA聚合酶和转录过程,之后,她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了胚胎发育的基因调控过程。只有四对主要染色体的果蝇基因定位简单,饲养和繁殖也相对容易,因此,克里斯汀和同事开始向果蝇中引入不同的基因突变。通过对比基因突变的果蝇和正常的果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不同,他们成功识别和分类了15个直接将细胞转化为新果蝇的基因。后来,他们还鉴定出了果蝇约2万种基因,这对于人类了解胚胎早期发育的基因调控有重要意义。1995年,克里斯汀因此与艾瑞克·威斯乔斯和爱德华·路易斯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7年,巴克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开明的家庭支持她自由追求自己的兴趣。在华盛顿大学攻读免疫学时,巴克开始对生物学感兴趣。1975年在华盛顿大学获得微生物学学士学位后,巴克又在1980年获得德克萨斯大学博士学位。并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博士后的研究。在这里,她开始和理查德·阿克塞尔合作。

  他们主要的研究是鼻子如何感受到气味和信息素,然后再被大脑转化成不同的感觉和行为。

  1991年,巴克和阿克塞尔发现了人类鼻子嗅感神经元中负责传递气味信息的DNA编码,它里面至少包括1000种不同基因,这些基因对应相同数目的气味受体。当人类闻到气味,有气味的物质首先会和气味受体结合。气味受体产生电信号,接着这些信号被传输到大脑的嗅球微小区域中,然后再扩散到大脑的其他区域。这个时候,人就有意识地感受到物质的气味,还能在另一个时候想起回想起这种气味。气味受体还可以互相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味模式,使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

  1947年西诺西出生于法国巴黎,从小她就喜欢在公园里观察动植物,家境贫寒的西诺西在1975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开始在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工作。

  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被发现并开始在全球蔓延。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开始对这种疾病进行研究,他们从早期病人肿大的淋巴细胞和晚期病人的血液中确定了病毒复制,发现了这些病毒如何与受感染者的体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

  1939年,约纳特出生于耶路撒冷一个贫困的犹太家庭,她的父母没有获得教育的机会,所以对孩子们的教育特别上心。努力的约纳特一路深造,1962年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两年后获得了生物化学硕士学位。1968年,约纳特获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X射线晶体学博士学位后,先后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1970年,回到以色列的约纳特协助协助设立了以色列第一个蛋白质晶体学实验室,开始对核糖体结晶深入研究。

  由于核糖体结构复杂庞大,当时没人相信核糖体能够结晶。约纳特用了10年,多次从不同细菌来源的核糖体得到了晶体,还发现了核糖体由几十万个原子组成的结构。以前,人们不知道有多少种抗生素在起作用,也不知道细菌为什么有耐药性。由于约纳特的研究,人类发现了抗生素选择性的结构基础,可以设计出更有效的药物。2009年,约纳特因“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发现染色体端粒和癌症衰老关系,师徒共同荣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们卡罗琳·维德尼·卡罗尔·格雷德和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1961年,卡罗琳出生于美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7岁失去母亲的卡罗琳早早养成了独立的性格。在一位老师的引导下,卡罗琳找到了自己热爱的领域生物学。1987年,卡罗琳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1948年,伊丽莎白出生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霍巴特,父母都是医生。自小对动物和自然感兴趣兴趣的伊丽莎白在墨尔本大学学习生物化学,接着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当她来到旧金山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担任教授后,与卡罗琳师徒二人在这里相遇,共同研究染色体是如何完全复制这个课题。

  生物的DNA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染色体能够没有损伤地被完全复制。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末端像帽子一样的端粒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端粒酶促进了端粒的形成,端粒中的有个特定的DNA保证染色体不会断裂不会退化。如果端粒缩短,会引发细胞衰老、诱发骨髓、肺部、皮肤病变以及癌症。这一重要发现,有助于医学界更好地研究人体老化和癌症等疾病产生的原因。

  2009年,因为“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卡罗琳和伊丽莎白这对师生和杰克·绍斯塔克一起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3年,埃莉诺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政治学,并于1965年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担任教授的埃莉诺,主要研究公共资源管理,是美国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在传统公共事务管理上,主要有三个理论模型即哈丁的公地悲剧、Dawes等人的囚徒困境以及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这些理论提出的解决方案不是市场的就是政府的,而且结论经常是悲观的。

  梅·布里特·莫泽,1963年出生于挪威福斯纳沃格,在奥斯陆大学学习心理学时,她遇到了丈夫爱德华·莫泽。在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学习后,这对夫妇回到挪威科技大学工作。爱好遛狗和爬火山的夫妻俩,一起研究大脑究竟如何创建一个有关自身周围空间位置的地图?我们又如何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方向?

  2005年,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在探寻脑机理的时,发现了内嗅皮层中,大脑定位系统的另一关键构成“网格细胞”。这种细胞能形成坐标系,可以精确定位和寻找路径。他们随后的研究还展示出,这些“网格细胞”是如何确定位置并导航的。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6岁那年,屠呦呦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她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进入高中就读,并于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屠呦呦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专业成绩优异,经过培训后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1969年1月开始,屠呦呦领导课题组通过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收集2000余方药,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并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终于在1972年,提取出了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紧接着又在那里有1973年合成了双氢青蒿素。

  开创酶定向转化让化工生物行业更高效环保荣获诺贝尔奖弗朗西丝·汉密尔顿·阿诺德

  1956年,阿诺德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她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机械和航空航天工程后,继续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并在1985年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教授期间,阿诺德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绿色化学和替代能源。

  阿诺德很早就对能源技术产生了兴趣,并在2005年成立了一家生产可再生能源的公司。阿诺德一直在研发更高效的酶,酶可以促进化学反应,而且对环境无害,可以替代有毒的化学物质。阿诺德在酶定向进化方面的研究,侧重于创造一些新的功能性更好的酶,她通过试管模拟达尔文进化来创造自然界难以创造的东西,帮助人类在合成物质时更高效更环保。

  这项变革性的技术已经被全球大量的实验室采用,很多化学和生物科技产品,例如制造燃料和药品等,也已经利用这种技术。这是一项可以广泛利用的技术,就像阿诺德自己所说的那样:“定向进化让我重写生命密码,尤其是用它来解决人的问题,定向进化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一旦你展示了这种能力,那么所有具有创造力的人,都能够将它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1959年,斯特里克兰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圭尔夫,从小就对激光和电学感兴趣的她,在安大略省汉密尔顿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学习,然后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也是在这里,她完成了荣获诺贝尔奖的研究工作。

  激光的产生帮助人类加深了对世界的认识,提供了人类塑造世界的新方式。斯特里克兰和她的导师一起,发明了一种激光啁啾脉冲放大技术。他们先是把激光分散开,加大它的强度,然后再把加大后的激光合并在一起。在不破坏放大材料的情况下,他们成功制造了超短高强度激光脉冲。这种技术为人类创造最短最强的激光脉冲铺平了道路,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并带来了广泛的工业和医疗应用,比如眼睛的激光手术。

  1972年,迪弗洛生于巴黎一个基督新教家庭,她的父亲是数学家,母亲是一名儿科医生。1994年,迪弗洛获得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历史学硕士,接着1995年获得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经济学硕士,同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在这里,迪弗洛遇到了导师和人生伴侣阿比吉特·班纳吉,1999年,迪弗洛完成博士论文,2015年两人结婚。

  这对夫妻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穷人为什么无法摆脱贫穷。以前,人们认为金钱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它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很多政策都是以金钱激励的方式制定。迪弗洛和班纳吉两位作者走遍五大洲,通过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发现金钱激励的作用远没有大家通常认为的那么强大。造成大家以为金钱能起到激励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家都认为除了自己,别人会被金钱鼓励。可事实上,人们比自己想象的更重视地位、尊严、社会关系。

  1965年安德烈娅出生于美国纽约市。4岁的时候,安德烈娅看到了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的画面,原本喜爱舞蹈的她,重新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希望能成为一个宇航员。开明的父母鼓励她去追求自己的兴趣,还给她买了一架望远镜,由此开启了安德烈亚对太空的探索之旅。高中的时候,安德烈娅的化学老师是所有科学课老师中唯一的女性,思维敏捷逻辑缜密的她是安德烈娅最初的榜样。

  数学成绩一向很好的安德烈娅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开始主修数学,大二的时候将专业转为物理,1987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于1992年获得了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发现基因剪刀重写生命密码荣获诺贝尔奖的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和珍妮弗·道德纳

  1968年沙尔庞捷出生于法国的奥尔日河畔的维瑞西。她的父亲是一位林区负责人,母亲在医院工作上。1996年,沙尔庞捷在获得索邦大学的微生物学博士学位后,前往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攻读博士后研究肺炎链球菌。

  PG电子游戏下载

  2009年沙尔庞捷进入瑞典于默奥微生物研究中心继续研究,偶然发现了自然界中一种古老的免疫系统CRISPR。沙尔庞捷在研究化脓性链球菌时发现,当有病毒入侵细菌体内,将自己的DNA连接到细菌的DNA的时候,细菌可以通过剪断病毒的DNA来打败病毒。

  2012年沙尔庞捷和珍妮弗联合发表论文解释了crisp case的这一天然免疫系统系统的原理。两位科学家把这把神奇锋利的基因剪刀正式放到了世人面前,它让以前昂贵复杂的基因剪辑技术变得更精准,更简单。只要利用CRISPR基因剪刀,几个月内就可以成功修改细胞中的基因改变生命的密码。

  这项技术彻底改变了基础科学,带来了创新型的农作物以及新的医学疗法。凭借开发基因组编辑方法,沙尔庞捷和珍妮弗共同荣获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